張大牛也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當初自己所經營的煤炭運銷公司業績紅火的時候,了解到政府將大力發展旅游經濟,曾打算拿出一筆錢來投資酒店生意,但還未來得及行動,就卷入了鄂爾多斯全民房地產熱。“煤炭行業曾經一度暴利,但當看到像伊泰、烏蘭這樣的煤炭巨頭紛紛‘不務正業’,大搞房地產開發時,誰都想搶食這一塊更肥的肥肉,因此都義無反顧,直到現在一切都化為泡影。”他輕嘆道。
被城鎮化后身份認同危機
按照專家觀點,目前國內大力推進的新型城鎮化其首要的定位是“人的城鎮化”,讓農民市民化。而受過多外力裹挾的“被”城鎮化,只會帶來農民普遍的身份認同危機。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危機,已經在鄂爾多斯眾多拆遷農牧民身上逐漸顯現。
東勝區罕臺廟村是過去幾年鄂爾多斯實施棚戶區改造、推進農民城鎮化的重鎮之一。
當地村民老鐵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過去罕臺廟村下轄四個生產隊,前兩年全部整體拆遷,變成如今的四個“社區”。他所在的田園都市小區,80%都是回遷的拆遷戶。
中國證券報記者在小區看到,時值正午十分,住戶吃完午飯后都陸陸續續地來到小區門口的小廣場上,墊上幾張報紙開始打起了紙牌,旁邊還有一群人扎好了馬扎,你一言我一語地擺起了“龍門陣”。老鐵告訴記者,這就是如今大家每天的“社區”生活,大家一坐就是一下午,到飯點就各自散去。
老鐵說,以前這里還是農村時,家家都養羊種玉米,平常的這個時候應該是各自趕著羊群去放羊,或者在菜地里扒玉米棒子。可這幾年,眨眼間變成城里人之后,卻不知道該干啥。
老鐵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他們小區大多數人過去幾年都拿著上百萬元的拆遷款參與民間融資,可幾乎全部血本無歸。“沒了錢,也沒了羊群,村里的勞動力不得不都出去打工,過去鄂爾多斯經濟紅火的時候,做建筑工很賺錢,可這兩年工地都停工了,又不知道該干啥了。”老鐵說道。
當問到“當初那么多的拆遷款,為什么沒想著拿去做點買賣或者搞點正常投資”時,老鐵說:“投資?不是說民間融資也是搞投資嗎?別的什么,我都兩眼一抹黑。”的確,在中國證券報記者接觸的眾多曾參與民間融資的當地老百姓中,這種說法很普遍。
在傅中看來,這種現象背后反映的一個問題就是“被”城鎮化后的農民面對城里生活、面對財富的無所適從。缺乏像城里人那樣基本的投資常識,比如炒股票、基金或其他理財產品,當初能選擇的也只有搞民間融資。
談起當初的民間融資,老鐵說就像一場夢一樣。“當初一夜間變得腰纏萬貫,有了房、車,過得挺有城里人的感覺。但到頭來房子、車子全沒了,才發現,自己還是農村人,啥都沒變化過。”他說,現在最大的希望就是政府能盡量給拆遷農牧民多一些幫助。
專家出藥方
警惕城鎮化“拉美化”趨勢
一直以來,鄂爾多斯城鎮化不斷引起熱議。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認為,未來國內的城鎮化進程應以產業依托帶動“人的城鎮化”,在此過程中應避免先造城后引人而產生城市貧民窟涌現的“拉美化”現象。
北京錫恩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副總裁傅中則提出,化解鄂爾多斯當前城鎮化遇到的困境,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在現有規劃思路下,加快產業多元化轉型,以帶動人口及需求的增長,推進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
“拉美化”是大忌
中國證券報:在當前推進城鎮化已上升為國策的大背景下,如何總結鄂爾多斯過去十年推進城鎮化給其他城市帶來的經驗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