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報道,全國土地利用動態巡查工作現場會今天在江蘇常州召開。國土資源部副部長胡存智、江蘇省副省長徐鳴等出席會議。
土地利用動態巡查通過信息公示、預警提醒、開竣工申報、現場核查、跟蹤管理、竣工驗收、閑置土地查處、建立誠信檔案等手段,實現建設用地批后開發利用的全程監管,直指我國土地開發利用長期存在的閑置浪費、低效利用等問題。
胡存智舉例,以一個中等面積省份為例,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的土地就將近100萬畝,足夠這個省兩到三年的用地量,把這部分土地盤活可以有效緩解用地緊張的矛盾。但供地后的監管缺失,部門之間的責任不清,協作機制缺乏、信息不暢等工作格局,導致建設用地供地后監管扯皮、難以處置。
供后土地監管涉及國土、建設、規劃、財政等多個部門,要通過對這些部門職責的整合和提升,明確工作分工,解決多頭管理導致無人管理的問題。市縣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是動態巡查工作的責任主體,基層國土所或國土分局是動態巡查現場巡查的主體。
胡存智介紹,為了解決信息不暢的問題,國土部2009年開始運行土地市場監測監管系統,目前基本實現全國覆蓋,統計全國土地供應和開發利用的情況,違法違規行為得到了及時排查。這些信息為準確掌握土地市場運行情況,判斷宏觀形勢和房地產調控形勢提供了重要參考。
同時,未按期開工又未達到閑置標準的土地仍然是監管的空白,預防提醒的機制還十分不足。根據《閑置土地處置辦法》,閑置土地有一年的認定期限,這是預防閑置的最好時機。胡存智說,這個階段目前處于監管空白非常可惜,在這個階段加強預防和提醒至關重要。
企業囤地圈地的問題一直備受關注。胡存智說,國土部去年開始向社會公開三批大的房地產企業購地和大地塊的出讓情況。大企業、大地塊的開發社會影響大,信息公開能起到更好的促進和監督作用。
事實上,一些大的房地產企業都有較大量的土地儲備,早期批的土地在土地使用上合同規范不清晰,供地方和用地方都沒有把相關條款明確,使得這些土地長期閑置而無從監管。胡存智說,下一步,要把這些土地儲備的使用條件一一定出來,不能再讓囤地圈地的現象長期存在。(中國廣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