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經濟實力足夠,我也愿意租套一居室,而不是‘蝸居’在隔斷間。”選擇群租生活的小嚴并不同意群租客是麻煩制造者的指責。他承認,確實有一小部分租客不遵守公共秩序,但更多的群租客其實是文明人,只是他們目前的生活現狀沒辦法過舒適體面的生活,其實他們大多是為現實所困的奮斗者,不能以偏概全。其實“除了指責群租者外,更要追問的是管理部門,為什么群組屢禁不止呢?”
疑問
群租為何屢禁不止
群租房,歷來就是游走在政策外的“違規品”。
2011年,《商品房屋租賃管理規定》中規定,出租住房的,應當以原設計的房間為最小出租單位,人均租住建筑面積不得低于當地人民政府規定的最低標準。2012年,北京市住建委出臺《關于公布我市出租房屋人均居住面積標準有關問題的通知(征求意見稿)》,明確出租住房人均居住面積標準不得低于5平方米,每個房間居住人數不得超過2人。
可直到今天,這些禁令均未產生實際效益,群租房的招租廣告仍充斥著大街小巷。
“市場上的群租房,主要被兩類中介把控著。”一位要求匿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登記在案、有一定規模的大中型中介機構,約占據30%的份額;而沒有備案的各種“黑中介”,則掌握著剩下70%的。目前的問題是,主管部門對大機構沒有很好地監管,“黑中介”又無法監管,導致群租屢禁不止,“因為群租被罰的案例,幾乎很少聽說。”
北京中原地產市場總監張大偉表示,不同于買賣管理,房屋租賃并不要求強制備案,小型中介公司從事群租,并沒有留下可查證的憑證,這給監管帶來了麻煩。張大偉認為,若真能執行規定,再配以嚴厲的懲處,如一經發現處以收益的10倍罰款,群租治理必能得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