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此條文,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果工程在半坡遺址的建設控制地帶,就必須報請國家文物局的批準才能進行。然而半坡遺址博物館的“尷尬”在于,陜西省公布的半坡遺址建設控制地帶,其文字表述僅為“北至堡子村,南至半坡村”,并沒有更為詳細的數字說明。這也就讓周邊的地產項目在報批時鉆了空子,甚至都沒有征求博物館的意見。
城市規劃中的“文化尷尬”
西安市政府網站相關資料顯示,半坡國際廣場項目,在2009年8月通過概念規劃設計,規劃位于西安東大門——堡子村商圈,包括半坡博物館在內,總規劃面積2.7平方公里,被稱為西安東部新城的標志性工程,是紡織城地區綜合改造六個重點片區之一。
與半坡遺址一墻之隔的半坡國際廣場,2009年由灞橋區委、區政府、紡織城地區綜合發展辦公室共同組織,來自西安市規劃委員會、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西安市規劃局等單位的13位知名專家參加評審,通過概念規劃設計,而文化遺址應有的身份和價值是否受到影響或破壞,被這些專家的“法眼”疏忽或過濾掉了。
面對古都市民與外地游客的誠懇追問,這些緊鄰半坡遺址博物館的30層高樓該不該建呢?這是不是一個城市規劃中的“文化尷尬”?這個高規格規劃的綜合開發項目,能否如預期帶來半坡的提檔升級?
陜西師范大學旅游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馬耀峰分析:在文化遺址的保護與利用中,有很多保護意識不足的例子,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同樣有很多考慮整體環境風貌的規劃,成功帶動了周邊區域的發展。
西安作為一座世界知名的古都,歷史文化在任何時候都是城市規劃必須體現的特色和根本的生命力所在。馬教授認為,只有不過度強調經濟效益,以“五位一體”的意識進行科學布局,在完整、有效、科學保護的基礎上,以更高的水平、更好的形式實現文物保護、生態建設、城市發展、民生改善等協調發展,積極釋放的就是正能量。
今年3月,西安市紡織新區管委會宣布,西安將打造半坡遺址公園,依托4A級景區半坡博物館,結合紡織城藝術區,擴大公園建設規模。規劃范圍北至半坡國際廣場,總占地約430畝,建成集教育、文物保護、旅游休閑、市民健身、散步休憩為一體的綜合性城市綠地公園,這才是沒有爭議的城市之星、市民之福。(陜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