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2月11日開始,因為出現凍土,為了保證工程質量,歷時八個月的北區一期工程陸續停工。據最新統計,截至目前,北區一期巖土工程已完成總工程量的50%,造地10170畝。據官方預計,后半程工程將于2013年3月初開始,整個一期工程計劃2013年5月結束。
“去年冬天第一次來到這里感覺山高溝深,山上沒有路,領導說要干這個工程,一想到要將那么多的山全都削平,感覺難度太大了,不可思議。”延安新區開發公司副總經理薛延江很有一番感慨,“但隨著工程一步步往上走,每天的工程量都在85萬立方米,技術問題解決了,現在感覺‘上山造城’真正心里有底了。”
盡管諸多專家認為上山建城從技術上是可行的,不過,延安一再申明,表示將吸取其他城市上山建城的教訓。據稱,西部有的城市因為沒有處理好填方區的黃土沉降問題,造成地基沉陷,樓房及城市管網道路出現質量問題。
“由于施行層層碾壓,我們這里,在填方區上建任何東西都不存在問題。”延安新區開發公司總工程師高建中稱,真正的問題在挖方區和填方區的交界處,這個地方建樓有問題。
薛延江透露,延安新區的規劃安排中,總體建筑區將放在挖方區,在填方區上搞路網和綠化工程,徹底解決沉降區的問題。
而讓設計建設者感到理想的是,將來的新城和老城區挨得很近,兩者垂直距離不足一公里,新老城擁有共同的公共活動區域。不會像有的城市新城離老城太遠,出現那種老城容不下、新城無力去的難堪。
根據目前延安新區規劃,按北區一期工程對外公布的造地投資推算,延安新區10余萬畝的造地投資將接近400億元,如果加上山體居民安居、相關市政設施配套建設改造及未來新城景觀建設等,建城的投資至少在千億元以上。還有人指出“削山造城”的財政風險。
負責新區工程建設的薛延江表示,目前,削山造地每畝的成本約為32萬元,若把后續的城市配套成本加起來,每畝地也就是70萬-90萬元,老城區的土地成本中往往有拆遷成本,算下來,新區的土地成本相比可能還低些,延安地價一般在每畝二三百萬元,所以,新城建設中資金平衡沒有任何問題。
當地一位學者指出,根據測算,預計造地獲得的經濟效益為50萬-100萬元/畝,“僅一期工程就可能產生75億-150億元的直接收益”。
“不能簡單地認為延安‘削山造城’就是政績工程。”延安大學管理學院一位教授指出,這些年來,中西部與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差距在縮小,但城市化差距卻在拉大。目前中西部城市化發展處于高速增長期,“讓中西部慢下來,很難”。
得益于石油產業,2011年延安市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達到東部地區中等水平,城鄉收入水平已走到陜西省前列。按照延安市城市總體規劃,2020年延安城市人口將達到80萬人,2030年將達到100萬人。
作為國內最早一批研究城市經濟問題的學者之一,長安大學城市研究所所長王圣學表示,城市化進程中應有充足競爭力的產業和實體經濟來支撐。城市管理者避免人為拉大城市骨架,搞“大規劃”的造城運動,應樹立尊重城市發展規律的理念。
除了石油外,由于缺乏多樣性實體經濟的支撐,城市人口擴張不足,有當地學者認為,實踐大體量“削山造城”規劃,雖然不能一概否定,問題在于,這類新城的效率和收益率都會遞減,最后很難達到預期的發展邏輯。
延安計劃利用2-5年時間,將以石油化工、現代農業、旅游服務業為龍頭,發展可持續經濟,推動城市化。
延安提出,將把新區建成環境優美、適宜人居的現代生態園林新城。但還有人擔心延安新城計劃對環境的影響。如何在“削山造城”的過程中尋找到對人類有利又對自然界損害最小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