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平:房企在目前首要的還是能夠生存下去。而且對于很多企業來講,市場不好的時候,也不會出現大的倒退,至多是發展速度慢一些。一些小企業,可能會面臨生死存亡。
但是這次會議還提出了增加有效供應。按照目前的政策,企業全部在收縮,商品房的供應還是在持續下降的。開發商的開復工速度也會相應下降,這就無法做到增加有效供應。這也給大家帶來了遐想,調控政策雖然會繼續堅持,但是不排除有結構性松動的可能,例如對于剛性需求,在貸款政策等方面是應該適當放松,給予一定鼓勵的。
整體經濟進一步“去房地產化”
新京報:除“堅持房地產調控不動搖”外,這一次中央還提出“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你如何看待兩者的關系?企業應如何應對?
毛大慶:對于中央關于實體經濟的提法,萬科非常贊同。萬科一直主張,房地產行業應該向制造業學習,公司自身的經營模式,也立足于通過提高周轉率來提升收益率,獲取公平回報。我們相信,未來房屋會日益回歸其基本的居住屬性。屆時,能否像制造業那樣切實提高產品質量、性價比和服務配套,實施精細化管理,將是影響企業成敗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秦虹:就整個行業來說,未來最大的挑戰就是開發企業的轉型。在過去十年,中國房地產業經歷了高速增長時期。房企的迅猛發展很大程度得益于諸多外部環境給了整個行業很好的發展空間,包括經濟發展、房改因素、城鎮化人口急劇增長和貨幣寬松等,綜合造就了極為優越的外部環境。而這些在未來很難再現,外部優越環境不存在了,房地產企業發展肯定依靠企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過去的房子太好賣了,什么樣的房子都供不應求。又有多少企業在真正研究房子本身?未來的市場環境中是否還能夠繼續保持高速的增長?依靠土地增值和相對寬松的信貸政策就可以滿足產業膨脹需求的粗放發展模式是否可持續?從長遠來看,我認為這個行業需要思考,需要積累可持續發展的經驗。所以,對于開發企業而言,接下來的考驗就是能否適應政策引導和市場變化的轉型,轉型就是利益再調整的過程,誰轉型成功了誰就能生存下來。
李國平:這次提出的發展實體經濟,和房地產發展的聯系不大。現在地方財政對于房地產的依賴還很大,現在的很多調控還是有些投鼠忌器。現在實體經濟不好,那么經濟對于房地產行業還是比較依賴的,這也是促使房地產更加泡沫化的原因。這個說法還是戰略性的,希望能夠發展實體經濟,減少對于房地產的依賴。(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