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文學作家何建明的作品《炫風——中國明星城市發展史》以文學的方式,有力、深刻而生動地告訴世界“‘中國模式’是什么樣”。
中國的改革發展是試點式、帶動式、輻射式的漸進發展,成功的試點就成為典型,成為基點,成為動力源。何建明選擇中國發展進程中生成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明星城市作為自己的創作對象,可以說把準了中國發展的關鍵點。在《炫風》中,“中國模式”不是一個抽象物,而是內涵豐富、精神蘊含深廣的城市史詩,是意氣風發、熱血沸騰的有生命有靈魂的文學意象——九座個性迥異、特色鮮明的明星城市。“中國模式”正是這些代表性城市發展邏輯的綜合、提煉和升華,讀不懂由這些城市所形成的一個個亮點,就不能真正懂得“中國模式”。何建明《炫風》的特色,就在于他通過九座城市的報告文學,向他的讀者“報告”了“中國模式”的復雜結構及其豐富性:作品生動展現了“中國模式”形成進程中的時代際遇、國家政策、民間訴求;展現了領導者的決策、執業者的奮斗、資本躉擁者的助力;既展現了城市發展的現代品格,又展現了其傳統底蘊;既展現了本土文化的根柢,又展現了世界文化的融入;既展現了物質的層面、制度的層面,也展現了人力的層面、精神的層面。
九座城的發展道路有其共同的東西,比如改革開放帶來的時代契機,比如思想解放帶來的開拓進取精神,比如人民的公共愿望和努力凝聚成的趨勢和力量。九座城也有他們各自不同的東西,即它們各自的地域文化精神,它們的不同地域形成的不同傳統和不同人格。例如蘇州的“圓融”境界、重慶的“黃葛樹”品質、常熟的“小裁縫”精神、中山和三亞的“紅樹林”性格、義烏的“撥浪鼓”精神,等等。
文學作品的成功在于對細節的發現、培育和經營,使細節成為意蘊婉曲豐富的審美意象。在中國發展模式的宏大背景中,九座城就是它的細節;在蘇州,蘇州工業園區是它的細節,“敲門招商”和那一座座古色古香的小橋是它的細節;在重慶,“渝富”是它的細節,“病人背死人”、三峽“移民”是它的細節;在昆山,“招商”、“禮商”、“親商”是它的細節;在常熟,“雞蛋換皮蛋”是它的細節,“小裁縫”是它的細節;在中山,零丁洋、“火炬開發區”是它的細節;在三亞,“美麗行動”、“金沙灘”、“紅樹林”是它的細節;在義烏,“雞毛換糖”、“撥浪鼓”是它的細節……何建明以其耐心和細膩的筆觸把這些細節培育、經營成了枝繁葉茂的華美詩章。何建明的《炫風》在細節寫作上做到了“筆筆到家”,自然其作品整體上也就底蘊充沛、氣象萬千。
表現人是文學的核心,《炫風》也不例外。作家寫中國明星城市發展史,寫中國發展模式,實際上,這個發展史和發展模式是離不開富有創造和開拓精神的時代人的。“中國模式”說到底是新中國60年來人民群眾創造精神的重要體現。“中國模式”敘述,城市發展史敘述,離開人的敘述,將會失去活力和靈魂。總體看,《炫風》中的人物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設計者或決策者,一類是執行者,一類是建設者或創業者。比如蘇州工業園區的設計者章新勝等,這些人物大多鮮活生動,行動力強,富有時代氣息。除去個體上的特質,他們還有一些總體上的共同特征,即思想解放,敢想敢闖,順應民心,尊重市場,善于學習,一心一意謀發展。正是這些城市發展設計者、執行者和建設者的群像,使《炫風》道出了明星城市發展的根本和真諦,從一個個點道出了“中國模式”的根本和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