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確乎是本奇書,而且我敢斷言,從今往后沒有人能再寫出這樣的書。能寫這書的人,沒了,沒啦!
連闊如先生以一位評書藝人的身份,寫出這樣一本可以讓后人饒有興味地知道往事的奇書,本身就是奇跡。奇人、奇書值得我們好好地讀一讀。——蘇叔陽
蘇叔陽先生絕非妄言,已故評書大師連闊如先生被稱作“奇人”、他著述的《江湖叢談》被稱作“奇書”,這都是當之無愧的,可謂實至名歸。
連闊如(1903—1971),原名畢連壽,滿族人。幼年喪父,家境貧寒,12歲就出外謀生,先后在北平和天津的首飾樓、照相館、雜貨鋪、中藥店當過學徒,還到煙臺、大連做過小買賣,擺過卦攤。后來,他拜師學說評書,藝名連闊如。他擅講袍帶類評書,《東漢》的打功、《三國》的評講、《水滸》的民俗,被公認為連派評書的經典標志。他說書時臺風瀟灑,神完氣足,語重聲宏,口齒清晰,有“千家萬戶聽評書,凈街凈巷連闊如”之美譽。
上世紀30年代,連闊如以云游客為筆名,在北平《時言報》發表長篇連載《江湖叢談》,并于1938年結集出版,共三集。解放后,這部奇書并未受到有關方面的重視,始終未見再版。直到1988年,中國曲藝出版社對其點校修訂后收入“中國曲藝研究資料叢書”,使其“重見天日”。繼而,上海文藝出版社、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等又先后出版此書。該書是我國現今僅存的一部客觀且比較全面地介紹江湖行當、行話和內幕的書籍,其內容除了介紹北方大中城市舊式娛樂場所的沿革及藝人小傳、藝人生活狀況外,尤以大量篇幅記述和揭露了清末民初以來北方江湖藝人的行規和活動方式、江湖行當的內幕以及危害社會的種種騙術,包羅萬象。由于作者具有豐富的社會閱歷,本身又是江湖藝人,所記內容大多是他身臨其境掌握的第一手感性材料,對于諸多社會現象作了生動寫照,并對其實質有所剖析,目的在于通過這些調查和揭露,使之有益于當時的社會,給人以啟迪。由于這本書通俗生動且真實可信,加之作者“有拯人濟世之心,無嘩眾取寵之意”,因此頗受讀者歡迎。
在日前舉辦的“連闊如遺著及傳記出版座談會”上,很多與會者均提及這本書的“防騙”功能。書中以騙術為內容的文章共有26篇,對于坑、蒙、拐、騙等丑惡伎倆予以曝光,并通過真實生動的案例教化讀者有效的防騙手段。像《丟包碰瓷》記載了這樣一樁故事:
余友李君,年二十余歲,在商界服務,為人誠實。一日在柜上請假,歸家有事。行至三岔路口,見一身穿制服之軍人,手執藥瓶兩個,行走甚急,竟與李君相撞,碰在一處,啪嚓聲響,兩個藥瓶摔得粉碎。該軍人抓住李君說:“你將藥瓶碰碎,好好賠我,這是我們團長的。”當時李君說:“我沒碰你,是你碰我,焉能賠你。”那軍人說:“你不賠我不成,須跟我見張團長。”李君聽說去見他們團長,似有所懼,有意賠償,向他道:“你這東西是多少錢買的?”該軍人出示藥房發票一紙,上寫:“XX藥水洋八元四毛。”并有XX藥房圖章,貼有印花。李君無法,說:“你跟我回家取錢成否?”該軍人點頭應允。李君同他到家取錢,軍人在門前候等。是日敝人恰巧正在他家,李君言說此事,向其父索洋欲賠償該軍人。我說:“這是碰瓷的。他不是真正軍人,可以向他……說,分文不賠,便可無事。”李君點頭而出。該軍人問道:“你家有錢嗎?”李君說:“我家無錢,你跟我往吾叔父處去取。”該軍人又同李君而行,在途中問李君道:“你叔父在哪里做事呢?”李君說:“在探訪局當隊長,他那里有錢。”該軍人行未數步就溜之乎也。后李君問我:“該軍人為何自己溜了呢?”我說:“他是‘里腥的海冷’ 行話,即假軍人,筆者注,下同 ,干丟包、碰瓷的,干的是犯法的營生。我教你所說的話,是給他‘扣瓜’ 威嚇,嚇唬 ,他溜之乎也,逃之天天,是頂了瓜了 害怕 ”。騙匪扣瓜,亦是“簧點不清” 遇事則迷 。丟包的,碰瓷的,在如今還是常有。社會人士勿受其騙,如遇時,以吾上談之法治之,定能無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