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海平
出處:中青在線 2004年12月
肖復興先生的《早戀》再版了。與17年前不同,早戀早已不是一個令人敏感、甚至談虎色變的話題了。然而,它仍然是一個重要的社會話題,是一個在我們改革開放越來越深廣的年代里一個越來越重要的、甚至事關民族與國家長遠前途的話題。也正因此,再版和再讀肖復興先生的《早戀》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
《早戀》是我國第一本觸及中學生男女感情的長篇小說,在當時,它大膽地觸及了一個敏感的、牽動著千萬個家庭神經的社會問題,在社會和校園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爭論,成為震撼當時一代中學生和他們老師心靈的作品。《早戀》通過幾對早戀同學的故事,圍繞著早戀風波而展開的不同的教育思想,生動地展現了校園里豐富多彩的生活,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他們對愛情天真、迷茫卻真摯的向往,和他們對社會對人生的困惑與追求。今天,在進入21世紀之后,在全球化和網絡時代到來之時,不僅在中國,在全世界范圍內,“性”都成為了中學校園里第一令人頭痛的問題。中國的社會和教育界對此尤其束手無策。如何加以正確引導?如何理性對待?這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的。但至少,生理衛生課和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等等,都只能說是屬于“末端治理”,而真正能夠在“源頭治理”的往往恰恰是文學作品。所以,《早戀》在今天“重出江湖”,可謂是恰逢其時。而十幾年前沒有釋放出來的能量,也或許正好在今天,在最需要的時候介入到了我們的現實社會和全球化下的世界。
信息技術和信息爆炸造就了今天的開放時代,今天的青少年平時接觸的書刊、影視、網絡、游戲等媒介中,與“性”有關的內容可以說比上世紀六七十、甚至八九十年代增加了數十倍,甚至數百倍。在這些信息的刺激下,今天的許多青少年不僅對發生的一些和性愛有關的話題并不感到難為情,而且在不少情況下以嘗試為時尚。如果不是杞人憂天,面對青少年這種對性問題的開放態度,不能不由人聯想到西方近40年“性革命”的情景。而在這個放縱的浪潮席卷下,同居、試婚受到鼓勵,童貞和貞潔受到嘲弄,中小學生中性教育不突出青春期保健、正確戀愛觀和性道德教育,反而授之以避孕套的使用。結果是使年幼的一代心身成長受到扭曲,少女懷孕率直線上升,非婚姻子女不斷猛增,社會道德大面積淪喪,大量的家庭破裂解體,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災禍。今天,西方有識之士已經在大聲疾呼:人類必須向傳統道德回歸。今天的西方社會也的確明顯地發生了扭轉性的巨變。然而,這個周期律卻似乎要在我們這里重演。對此,我們一定要給以高度重視,引以為戒,決不能重蹈覆轍。
中共中央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曾經指出,未成年的思想道德狀況如何,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系到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國際敵對勢力利用各種途徑加緊對我未成年人進行思想文化滲透,某些腐朽沒落的生活方式對未成年人的影響不能低估。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少未成年人在對待西方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態度上已經表現出了相當程度上的崇洋媚外,對好萊塢大片的迷戀,對肯德基、麥當勞為代表的洋快餐的追捧,對西方以“自由”為標榜的“性自由”、“性解放”,實則是性放縱、性泛濫等腐朽落后生活方式的盲目崇拜和模仿,導致早戀、試婚、同居、“一夜情”及性犯罪現象在未成年人中的存在,都提醒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并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建立未成年人被“文化殖民”的預警機制,有效地構筑對未成年人加強優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育力度的新平臺,用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優質文藝作品熏陶和影響未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