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新時代來臨以后,我們家的生活狀況如同芝麻開花節節高,有了很大的改善。我參加工作后,用皮鞋代替了草鞋,并多次勸告老爸,現在經濟條件好了,不要再穿草鞋了,他始終只是有條件的接受而不曾完全答應,歇工的天數以及節日可以脫下草鞋,而下地干活的時候尤其是挖地、擔糞這類臟活、重活,仍然堅持要穿。探其究竟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省吃儉用的習慣所使然,老爸一輩子節約慣了,既然有自己打的草鞋可穿,要他再花錢去買布鞋、膠鞋下地,他怎么會舍得呢?二是老爸是個公認的打草鞋的好手,閑暇時打幾把草鞋(一把五雙),已經成為了他的日常喜好———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愛好,有時所打草鞋自己穿不完,還會送上幾雙給親鄰穿。忽然間要他停下來,總感到一雙手不知往哪放,不習慣,難適應。因此一直到他八十歲高齡告別人世,我都能看到他的腳上經常不離草鞋。
穿草鞋是土門人的一種農耕文化,特別是七十年代以前,家鄉人沒有不穿草鞋的,穿草鞋的人多,會打草鞋的也多,每家每戶幾乎都會打。草鞋它體現了家鄉人的勤勞和智慧,也充分利用了生態資源。現在,雖然基本上告別了穿草鞋,可我成長時期穿著老爸為我編織的草鞋,與草鞋結下了情結,對草鞋有著無限的眷念。
一晃十年過去了,可是每當回憶起這些,都還歷歷在目,宛如昨日,令我不由不為之唏噓。我深深地愛著我的老爸。我愛他的勤勞節儉,他的淳樸,他的誠實、厚道和心地善良。在我五十八年的歲月中,無論是一帆風順還是身處逆境,只要想起老爸穿草鞋勞作和他給我打草鞋的情景,我就會受到鼓舞,受到鞭策,檢點自己的言行,奮發努力,自強不息,以報答黨和人民多年來對我的教育與培養。
老爸,我將永遠珍藏你這雙未穿爛的草鞋。
二0一五年四月于土門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