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宜發
山無竹不青,山無竹不美,山有竹是搖錢樹,山有竹是金庫,山有竹綠油油,山有竹錢不愁。商南白玉,青山綠水,四季青竹,人文竹美,自然和諧。
山竹,有家竹和野竹之分,家竹又分三月斑和五月斑,又有南竹、水竹之別。水竹生長在潮濕泥地,山竹生長在山林深處,也稱毛竹,屬天然經濟林。白玉丹江南畔,山竹生長歷史悠久。這里的山竹純屬自然野生,四季枝葉茂盛,在春季竹筍出地拔節季節,一晝夜之間可長30到50公分。
山竹根系發達,,粗根、細根、毛細根交錯聯網,延伸至土層深處,緊緊地將泥土凝聚在根系周圍。
深山竹林,高度可達2至5米,春筍出土面就高一米左右,開始逢節生兩小枝,小枝生有葉片數枚,葉片伸展,油光水滑,鳳尾形向上延伸,小節與小節,節節攀升。山竹逢冰打雪壓之時,處睡眠狀態,待冰雪融化時,通身恢復原姿。逢天氣干旱,旱至數月,依然常青不減。
山竹品質的優美,在植物王國當屬首贊。山竹不受季節制約,四季常青。山竹品質堅韌,不怕炎熱,不畏嚴寒酷暑,不怕干旱雨澇,能適應各種嚴峻環境和氣候變化的考驗。
山竹是山區一項為山民造福的資源,它比生柒、油桐、龍須草更可貴,山竹自然生長,不需投工投勞和管理,節省費用成本。
山竹從根到稍,通身都是寶,竹葉是牛羊不可缺少的補充食物,還是人們夏季泡茶解渴的好飲料,尤其是農村農民的寶。經蔑匠精心設計、用竹子編織的各式各樣竹質農具,精美雅致,經久耐用,輔藍,篩子,竹席,搖窩,烘笊,背籠,籮筐,挎簍,筷子簍,笊籬,折筢,吹火筒,楔子,竹椅,竹籃、花籃,條筢,油簍,衣架,斗笠,一應俱全,應有盡有。除此,工業造紙,農用菜園架竿,下柿子用夾竿等等,絕對是山民的生產、生活、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寶貝。
早年,火紙是全縣經濟的主要來源。農村半年農作半年閑,忙時種田,閑時采竹換火紙,販火紙變賣換錢。單竹子一項,一般農戶賣竹收入少則三、五千元,多至兩三萬元,能有效的解決子女上學、建房及一應家庭生活日用開支,是一項最保險,不虧本的收益,且完全是客商上門選購,不用自己推銷。竹子生長速度快,連年開采,連年生長,是一座永久的綠色銀行。
在商南歷史上,民國初年時兵禍匪患,民不聊生,特別是1932年,河南匪頭李長有在白玉燒殺搶略,匪患進村時,山民便逃身入密林深處隱蔽藏身。竹林深處,山民隨手可取天然小石頭做自衛武器,土匪面對密密麻麻的竹林,不敢貿然進犯,一旦冒險進犯,就像泥牛投海,自行滅亡。躲入密林深處的山民無數次依靠茂密的竹林躲過匪劫之患,轉危為安。
無產階級革命家和領袖人物李先念、賀龍、徐向前、陳昌浩、陳先瑞、鄭位三、王震、陳少敏等曾沖破國民黨軍的重重封銷,先后來過這里,利用這里高山峽谷,竹林遮天蔽日,能藏身、能守防,能打能攻的有利條件,和當地人民一起建立了紅色政權,立下不朽的功勛。
這里美麗的山竹,在今后有待大規模生產,新的開發利用,將為當代盛世美麗鄉村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