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是我早年間最為崇拜的前輩作家,我是從一字一句反復誦讀《創業史》開始學習寫小說的,柳青的藝術水平我認為至今仍然讓人高不可攀。可是如今我卻為柳青悲哀,甚至認為陜西省作家協會設立“柳青文學獎”都有所不妥,難道要大家都去像柳青那樣寫與現實生活完全相悖的作品嗎?柳青在長安縣皇甫村深入生活待了很多年,寫出的《創業史》卻是農民自覺自愿走合作化道路,富農想翻天,富裕中農搞破壞,村支書走資本主義道路。實際上中國農村的情況從來都不是這樣,要不就不會有現在農村的核心經濟制度聯產責任制。尤其是后來出版的第二部,還加上批判劉少奇路線的內容,不免留下永遠抹不去的笑柄。《創業史》藝術水平極高,可惜選錯了題材,成為了作
家推波助瀾極左路線的標本之一。也可以說,柳青在《創業史》中所描寫的中國20世紀50年代的農村生活是完全不真實的,因此失去了作為偉大作家和經典作品最起碼的標準要求。李建軍博士2012年2月發表的《論<創業史>的小說倫理問題》一文,就此作了詳細精到的論述,我對此十分欣賞。
賈平凹的作品至今沒有聽到或看到被批評脫離現實,倒是有人罵他寫得太實。作為作家的賈平凹為人類社會做出的重要貢獻,就在于他完全真實的保留了我們這個時代和社會,人民大眾生存和生活的基本形式和狀態。如果說我們通過半坡遺址考察古人類生活,只是從實物進行推測和想象,那么再過多少年后人們要想知道現在中國人的生活狀況,只要讀賈平凹的作品就夠了。
有評論稱,“在小說里,賈平凹完全沉默”,“他幾乎是亦步亦趨地傳承了明清世情小說的敘事技法,不厭其煩地描摹世道人情”,“絕不滿足于‘娛心’與‘勸善’,而是想要勾勒一個個多義象征的‘中國圖式’”,“放眼《廢都》之后的賈氏作品,說他對現實世界一直毫不退卻地持守著見證和批判的寫作倫理,當不為過;說他是中國當代文學寫實傳統的集大成者,亦屬應然”。稱贊“賈平凹的確抵達了真實。那是‘社會’的現實層面的真實,以及‘人心’的社會層面的真實”。應當說,這是完全讀懂了賈平凹作品的精辟之說。
我們這里所說的真實,是指總體實質上的真實,而不是說每一個細節都無隙可擊。柳青在《創業史》中寫到青蛙開春后產卵,而后孵化出小蝌蚪在稻田里游來游去。小說出版后,有位生物學家提出批評,說青蛙產卵在秋天,冬季卵子保存在泥土里,春季暖和后才孵化出來。柳青看到批評文章后,專門寫了文章承認錯誤,再版時做了修改。諸如此類的常識性錯誤,在《創業史》中再也搜尋不到。至于人物的行動和語言,《創業史》的描寫更是真實得入神入化,因而不光是主人公梁生寶,就是改霞、梁三老漢、郭振山、富農姚士杰,甚至水蛇腰的任老四等,都以其獨特的個性留在讀者心中。可惜的是在心理描寫上服從了政治的需要,因而出現了本質上的不真實。
在賈平凹的作品中,有不少可以稱之為硬傷的錯誤。我在前邊已經指出過的養蠶技術和一斤豆子可做出豆腐的數量,即這種現象。另外還有一些較大的情節和氛圍,譬如長篇小說《浮躁》中的金狗,呼風喚雨上竄下跳。我干過縣委新聞干事,與省地以至中央新聞單位的記者都有聯系,也沒有那樣活躍,一個縣廣播站的記者哪里有那么大能量?還有新出版的《帶燈》,描寫山區鄉鎮干部的工作與生活,我在過去的山區公社待了6年,總覺得寫得不太像。這些都是因為賈平凹全是聽來的故事,或者是走馬觀花地去看了那么一下,沒有親身體驗也不可能親身體驗的原因。可是,賈平凹作品表現出來的總體本質是真實的,當前鄉鎮一級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正是《帶燈》中描寫的那種現狀。當然,賈平凹應當向柳青學習,盡量減少那些硬傷,求得十全十美不是更好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