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段時日,細心的于國良發現大多數同事和他一樣也喜歡看書,時間長了,他結識喜歡文學的打工青年越來越多,于是產生了創建一個文學沙龍的想法。2007年春節過后,“鄉音”文學沙龍成立了。于國良親自為文學沙龍起草了宗旨——— 團結、交流、學習、發展。口號是“熱愛陜西、情系鄉音”!
當時,鄉音文學沙龍共有16名成員,文化程度從初中到高中。年齡大都30來歲,最大的38歲,成員們均在村子里服裝廠打工,月收入都在800元左右。盡管每個人的性格、經歷、家庭情況各不相同,但文學是他們的共同愛好。由于大家的收入都不高,文學沙龍只能不定期在他的出租屋里舉行一些讀書看報活動,品評散文和詩歌。
漂泊“異鄉” 扯不斷的文學夢
“鄉音,我生命里最難忘的樂章。文學,是我從小到大不曾破滅的夢想。”于國良說,人在旅途,鄉音難改。在都市奔波的十多年里,茫茫人海,寂寞而無助,總感覺身心疲憊。身經千百次坎坷而沒有退縮,那全是依靠文學的力量。為了這個夢想,在繁華的都市里,他耐住了寂寞,孤燈一盞,多年過去,文學上的收獲甚微,但精神上非常愉悅。
“寫作,痛并快樂著。”采訪中,于國良介紹最多的是鄉音文學社的活動。他介紹說,經過好多年的大膽設想和籌劃,終于在古城東南角成立了一個鄉音文學社。
“令我感動的是,當時省作家協會常智奇老師聞訊寫來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還贈送我們文學社《陜西文學界》雜志。賈平凹、京夫、陳彥、王吉成等作家也題寫鼓勵。”憶起鄉音文學社的創辦,于國良的興奮之情溢于言表。
據于國良說,當時,鄉音文學社成立的消息不脛而走,引起了古城各大媒體的關注。青年記者劉柯頭頂烈日,蹬上六樓采訪了于國良,在《西安晚報》上做了報道。緊接著陜西電視臺的《都市快報》記者關廣義來了,采訪當晚就進行了播報。《華商報》的著名攝影記者李杰聞訊趕來,像一個老朋友似的,和他促膝相談,連續拍了上百個鏡頭……“既然選擇了文學,無論社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我都會熱愛文學,鄉音不改。鄉音文學社也一定要走下去。”于國良說,在繁華的都市里面,真正的文學舉步維艱,解決溫飽、人員流失等種種問題迎面而來。此后,為了生計,他多次在西安北京之間奔波,但從沒放棄對文學夢想的執著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