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直奉戰爭后,張作霖與段祺瑞控制了北京中央政府。這時的張作霖,除占有東三省、熱河、綏遠、察哈爾外,又控制了山東、河北、江蘇、安徽,直至上海等長江中下游一帶,成為國內勢力最大的軍閥。張作霖為進一步武力統一中國,準備“大封諸侯”。張學良建議任郭為安徽督辦,張作霖已同意,郭得知后,提出要求說:“南方人心懷叵測,必須帶二師重兵,方可足資震懾!”楊宇霆反對說:“如果我去,則不帶一兵一卒,只憑政治手腕,不但蘇皖二省可保無虞,并在半年之內,可使長江中下游各省來服我東北。”張作霖擔心督辦帶重兵上任,必引起南方懷疑,恐激成速變,旋以段祺瑞政府名義任命楊宇霆、李景林、張宗昌和姜登選為江蘇、直隸、山東和安徽督辦。
1925年秋,受張作霖排擠的馮玉祥與孫傳芳聯合反奉。張作霖準備進攻馮玉祥國民軍,郭松齡因受楊宇霆排擠而失去安徽督辦一職,心懷不滿,不愿去打馮玉祥。10月,郭去日本觀秋操,正趕上馮玉祥的部下韓復矩也在日本觀操,郭向韓表示,張作霖“若是打國民軍,我就打他”。郭松齡在奉系集團中是一位具有民主思想的新派人物,他一方面反對軍閥內戰,主張改革政治,“精兵強卒,保衛桑梓,開發東北,不事內爭,抵御外侮”。多次向張學良表示,不能再為少數人的利益,打仗爭地盤,這一主張深得張學良贊許。另一方面,郭松齡第二次返奉后,就有奪取奉軍、改造東北的雄心。他曾向劉鳴九表示要棄軍從政,競選參議員,然后競選總統,期望做一個善于治國的領袖,名垂千古。(注:劉鳴九:《張學良和他的副手郭松齡》。)“五卅”慘案后,李大釗曾派人到奉天,策動郭松齡反奉(注:劉鳴九:《張學良和他的副手郭松齡》。)。郭松齡回國后,即與馮玉祥、李景林聯絡,結成反奉聯盟。郭、馮還正式簽訂了密約。(注:據高興亞所著《國民革命史稿》所載,密約寫明:“甲(馮玉祥)乙(郭松齡)系同志結合,為達到左列革命目的,公訂條約如下:一、排除軍閥專橫,永遠消滅戰禍。二、實行民主政治,改善勞工生活與待遇。三、實行強迫普及教育。四、開發邊境,保存國土。馮玉祥簽字日期為,民國十四年十一月二十日,郭松齡簽字時間為民國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見沈述:《郭松齡反奉始末》。)密約中議定馮玉祥據西北,直隸(今河北)歸李景林,郭松齡管東三省及內蒙古,馮、李共同支持郭反奉。
當張學良攜張作霖的命令和郭商議進攻國民軍計劃時,郭松齡憤然對張學良說:“東北的事情,都叫老楊(宇霆)這幫人搞壞了。安徽、江蘇的失敗,斷送了奉軍三個師的兵力,現在又要叫我們去賣命,給他們打地盤,這個炮頭我是不再充當了。”“上將軍腦筋太舊,受群小包圍,恐已無可挽救。”并提出“父讓子繼”,改革三省的主張。郭松齡反對軍閥混戰和主張革新東北,張學良是贊成的。但郭要“革”張作霖的“命”,張學良自然不能同意,勸郭回心轉意,無功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