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倡導的“和而不同”,“天下一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一統”理念,孟子提出的民貴君輕,民為邦本,失其民者,失其心,得其心,斯得民矣等社會政治思想,都在張學良的治政思想中有著明確的體現。張學良喜歡讀史,喜歡讀統一的歷史,尤其愛讀《史記》、《漢書》、《明史》、《清史》,對歷代統治者的“大一統”治國思想和懷柔周邊異國、同化異族政策特別青睞。
張學良雖然貴為“東北王”、北洋政府元首公子,但他更崇拜為國家統一做出過非凡貢獻的英雄們,他經常在部下面前贊美岳飛、文天祥、戚繼光、史可法、丁汝昌,經常引用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詩句。他說:“既然披了中國人的皮,就萬不要忘掉自己是中國人。” (注:《武漢日報》1934年5月27日。)
只要是中國人就應該為國家著想,為國家做事,履行國民建設國家、保護領土完整、國家尊嚴不受侵犯的義務。張學良還把傳統思想運用到日常軍事管理之中。1934年4月3日,他在鄂東視察五十七軍時,對官兵發表訓詞中,引用了孔子“尊五美,屏四惡”的名言:“孔子說過,‘不教而誅謂之謔’,所以過去的算是過去了,今后我對于你們的監督和考察,便不能不十分嚴格。” (注:張學良:《視察鄂東五十七軍官兵訓詞》1934年4月3日。“不教而誅謂之謔”出自《論語》子張問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對中國歷史傳統中認祖歸宗和孝悌思想有較深的理解和承繼。張學良11歲喪母,每年寒食節都到奉天郊外遙祭亡母,祭畢亦常常流連忘歸,哀傷之情不能自持。(注:周大文:《我所熟悉的張學良將軍》。)由于盧氏夫人是他養母,張作霖死后,他讓家人稱她為老太太,不得違背。他的大姐首芳,長他5歲,視之如母,感情甚篤。他對幾個弟弟、妹妹也很友愛。郭松齡反奉時寫信勸張學良代替張作霖執掌東北,張學良復函:“良對于朋友之義,尚不能背,安肯見利忘義,背叛家父。故兄之所謂統馭三省,經營東北者,我兄自為猶可耳,良雖萬死,不敢從命,致成千秋忤逆之名。‘君子愛人以德’,我兄知我,必不以此相逼。”
這種情結特別有利于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