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性誤解,一般來說,是指學術框架下對歷史的錯誤解讀,這里指的是和張學良理解的不同。如說東北易幟是為個人和小集團利益、“巧電”是“助蔣通電”、蔣介石指揮不了張學良等,均屬學術性誤解。對歷史人物做到準確無誤的理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像張學良這樣復雜的人物,史家的理解無法和他完全重合,即使完全重合也不是史家的最終追求,史家追求的是對史實的復原。那我們?yōu)槭裁催€要以他的口述歷史為底本尋找誤讀呢?他畢竟是歷史的當事人、創(chuàng)造者、知情者,他說的未必完全可信,因為他說的只是他的記憶,但根據(jù)他的人格、所述內(nèi)容與他的關系,根據(jù)文獻檔案及其他人的回憶,口述的真實性是可以驗證的。至于只有他才知道的、他的心理活動等總要比其他人的“推理”要可信得多。
非學術性的誤評,是指或源于價值取向的不同,或源于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或源于感情因素有別而導致的非學術性評價。基本屬于曲讀范疇,它或多或少會存在一些政治故意或主觀故意。如“土匪崽子”、“不抵抗將軍”、“民族罪人”等。
以張學良口述歷史為底本,檢討以往歷史研究中存在的問題不失為一種推進研究的方法之一。即使把張學良口述歷史作為一般性史料來對待,以此查找研究中存在的問題也是符合學術規(guī)范的。近人陳垣說:“校勘為讀史先務,日讀誤書而不知,未為善學也。”并總結出對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等四種校勘方法,四法之中,以對校法為最基本的方法,而“對校貴有佳本”,貴有直接史料。研究張學良,張學良口述歷史可謂“佳本”、直接史料,以此對校他書,怎么說都是必要的。
第一章 思之源:人生序幕在文明對抗野蠻中拉開
凡事都有個根,這個根如果沒有毛病,他的枝葉一定鮮艷茂盛,如果這個根有了毛病,它的枝葉便要枯萎墜落。
——張學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