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并不厚的書,但它的創作卻吸引了近千人參與,全書300條對幸福的認識和感悟,凝聚了眾人的經驗、智慧和力量;這是一本內容并不高深的書,但它的創作過程卻深深打動和感染了每一位參與者,全書300條淺顯樸實的道理在參與者之間相互傳遞,提升了大家的幸福感受。這是一本值得我們每個人用心閱讀、經常閱讀的書,道理雖然淺顯樸實,心動、行動卻要伴隨我們終生。這是一本值得我們以真摯之心傳遞出去,讓所有國人都來閱讀和感悟的書,國人都幸福,你我才能身處其中!
幸福是什么?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在我國歷史上,儒家幸福觀、釋家幸福觀和道家幸福觀曾深刻影響著每一個人。孔子認為幸福包括純粹德性幸福、抽象德性幸福、現實德性幸福三種形態。純粹德性幸福包含“安貧”和“樂道”兩個方面,把“道”作為個體人生的全部追求所在,奉頌“朝聞道,夕死可矣”;抽象德性幸福不主張追求功利幸福,同時也不排斥功利幸福,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追求“知者樂山、仁者樂水,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的境界;現實德性幸福把功利幸福作為德性修養的必然產物,主張“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佛經中有一部專門告訴世人如何獲得幸福的《吉祥經》,從家庭、事業、交友等各個方面講述了得到“最吉祥”的方法,如:“八風不動心,無憂無污染,寧靜無煩惱,是為最吉祥!”佛法認為不可以離開煩惱而只談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幸福感的獲得主要依賴于對煩惱的滅除。煩惱的生起往往是因為內心過多甚至過分的貪欲,而最根本最深固的貪欲是對“我”和“我所有”的強烈執著。大眾較為熟悉的《心經》告訴人們要用智慧進行“觀”和“照”,通過“照見五蘊皆空”來破除對“我”的執著,認識到一切事物包括我們自身都是變化的不是永遠的,從而放下對財、色、名、食、睡五欲的強烈貪求,得到“心無掛礙”的安然和自在。道家的幸福觀強調“道法自然”,主張人類生活幸福的至道在于因應自然,人類不幸的源泉在于自身無窮無盡的欲望,要“知足常樂”才能永遠過上幸福的生活。可以看出,無論是儒家、釋家還是道家,都主張幸福內在于個人的精神世界,內在于每個人的生活。
新中國成立后,馬克思主義幸福觀開始深入人心。馬克思主義把創造幸福和享受幸福結合起來,認為創造幸福是前提,然后才談得上享受幸福。對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來說,沒有勞動就沒有幸福可言。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只有社會勞動才是創造幸福的根本途徑。只有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斗,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才是人生的最大幸福。曾幾何時,為了國家,為了集體,熱火朝天、共同勞動的場面,曾讓國人無比幸福。
然而,當追求財富最大化的市場經濟開始主導人們的生活,當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鋒開始波及最普通的民眾,傳統的幸福觀開始面臨各種思想、各種欲望的強烈沖擊和挑戰。我們不否認一定的物質生活水平是實現幸福生活的先決條件,畢竟人首先是一個生物體,要吃得飽、穿得暖才談得上精神世界;我們不排斥人們可以用多種思維方式尋找幸福,畢竟思想禁錮的年代早已過去,我們對自己的信仰和自己認同的主流價值觀有著堅定的自信。但是我們發現,在中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之后,在相對以往日漸優裕的物質生活條件下,在相對以往越來越開放自由的思想環境下,卻也有不少人感悟不到幸福。出現這種現象有著比較復雜的社會原因,其中一條就在于過分強調了物質生活對于幸福的作用,這種觀念引導著人們去追求根本沒有終點的財富增長。正確的態度是認識到物質生活并不能涵蓋生活的全部內容,更不能以物質生活好壞作為評判幸福與否的唯一標準,而只有把物質生活轉化成精神感受才能感受到幸福。所以,在當今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時代背景下,必須注重構建正確的主流幸福觀,促進全社會形成強大的精神力量,使人們的幸福感受適應和諧社會的需要,體現和諧社會的內涵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