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抄本和版本
舊約原文以希伯來文為主,新約原文則是希臘文。最早的圣經是紙莎草紙抄本,由于傳抄中難免發(fā)生錯訛,以各種古抄本來校勘現傳本的章句正誤的圣經校勘學便應運而生。
4.1 《舊約》抄本
公元前四五世紀時,猶太教有一些文士,專管記錄宗教大事和抄錄圣經,希伯來文傳統(tǒng)文本逐漸形成。1947年以來,考古學者對死海古卷加以整理后,將猶太教圣經的古抄本分為三種,一為古巴勒斯坦抄本;二為古埃及抄本,這種抄本后被譯成希臘文,即后世流傳的“七十子譯本”;三為原始傳統(tǒng)抄本,后來發(fā)展為流傳下來的希伯來文傳統(tǒng)文本,即馬所拉本。傳統(tǒng)文本于2世紀上半葉已經定型,但只有希伯來輔音字母,直到10世紀才加注元音。死海古卷發(fā)現前,在尚存的約1000種傳統(tǒng)文本中,年代最早的是9世紀抄本,由于舊約著作至遲作于公元前2世紀,所以就引起這些抄本是否失真的問題。死海古卷發(fā)現后,學者們從中陸續(xù)發(fā)現了少量2世紀初的抄本,經比較,發(fā)現傳統(tǒng)文本與這些抄本基本一致,從而證實了傳統(tǒng)文本的可靠性。
4.2 《新約》抄本
新約的原本已經失傳,但其抄本比舊約抄本同原本的時間距離則要近得多,最早的可以追溯到3世紀初。4世紀后新約文本趨于固定化,當時流行的有埃及、亞歷山大、敘利亞等5種抄本,而敘利亞抄本漸居首位。但是后來這些抄本都湮沒無聞,只在一些隱修院里保存了一部分。中世紀以來,基督教會通用的圣經,為4世紀哲羅姆翻譯的“拉丁通俗譯本”,此譯本在天主教中一直被認為是權威文本。與舊約相比較,新約文本的可靠性更大。圣經校勘學家研究的古代抄本或殘片多達5000種。20世紀初,有人統(tǒng)計出新約各抄本間的異文約有45000處;根據這些異文,對不同抄本系統(tǒng)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并確定哪一種比較接近原本,亦為圣經校勘學的重要任務之一。
現存新約抄本中最古的是紙莎草紙抄本及其殘片,皆為近百年來考古學者發(fā)掘所得,主要發(fā)現于干燥的埃及沙漠地帶。最早的是“52號殘片”(P52),為《約翰福音》18章殘篇,抄寫時間大概在125年左右。4~11世紀有羊皮紙大楷抄本,現經編目的約有250種,“梵蒂岡抄本”和“西乃抄本”都屬于這一類。此外還有行書小楷體抄本,流行于9~17世紀。
4.3 古譯本
除拉丁通俗譯本外,還有2世紀的古敘利亞譯本。其中在當時最流行的是通俗敘利亞文本,即伯西托本。此外埃及還有3~4世紀的科普特文本。
4.4 重要版本
印刷術發(fā)明后,最早印行的是D.伊拉斯謨校訂的希臘文新約,它根據6種較晚的行書小楷體抄本編訂,于1516年出版。幾次再版后,1550年始印成目前的分章分節(jié)形式。該文本后在英國成為新約的標準本,1611年以英王詹姆士名義頒定的欽定本中的新約部分,就是根據此文本譯成;其舊約部分則根據馬所拉本。該新約希臘文本在歐洲大陸流行后即成為公認文本,即新教各教會至今所公認的標準文本。17世紀時有人把公認文本和5世紀的“亞歷山大抄本”對照,發(fā)現公認文本中有不少錯訛。英國韋斯特科特和霍爾特根據兩個 4世紀抄本進行校勘,歷時30年,于1881年出版了希臘文新約的新版本。20世紀60年代又有新的希臘文新約問世,其主要根據為1881年版本,并參照新近出土的資料作了少量校訂。
5 正典的形成
舊、新約各卷著作,其寫作目的皆非編寫經書,都是經過漫長過程,在教內逐漸得到公認,才被正式尊為經書而輯入圣經的。這樣被確定下來的書卷,稱為正典(canon)。正典一詞,希伯來文原意為蘆葦,希臘文轉意為直杖,后引申為尺度或規(guī)范。4世紀時,正典一詞始應用于圣經,此詞有時亦指全部被承認之各卷圣書的目錄。一般凡被承認為正典的書卷,即被視為根據上帝的啟示所寫,可作為信仰與行為的準則。猶太教的正典包括律法書、先知書與圣文集3部分。第3部分在基督教產生時尚未列入正典,到2世紀才被猶太教正式承認而被列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