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主流觀點是,60后作家創造出了許多經典作品,而70后的小說難言經典。對此何同彬認為,所謂經典的觀念都是在80年代形成的,在現在依然是主流,其實已經滯后了。他說,“我們如何判定或者承認70后作家成熟了,一個最明顯的指標就是他們獲獎了。而在現實中,70后作家很難拿到權威性的獎項,雖然他們也能拿到表彰短篇小說的魯迅文學獎,但是代表一個作家最高成就的長篇小說的獎項,也就是茅盾文學獎,他們是很難拿到的。”何同彬認為,現有的文學闡釋系統、評價系統也都是在80年代形成的,并沒有與時俱進,80年代形成的觀念,諸如啟蒙、先鋒、史詩性等等,在文學獎的評比中依然是主流,而70后作家的作品大都是個人化的東西,他們寫日常生活,是為了呈現,而不是表達。而這兩者之間有著巨大的差距。
但是也有受訪者不看好70后截至目前的作品。黃梵認為,70后作家之所以缺乏代表作,可能是因為他們用心不夠,“我印象中70后作家獲獎作品并不少,文學市場的萎縮,可能促使他們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怎么獲獎上,想通過獲得更多的獎項來確認自己的存在。但是這樣做恰恰會損害自己的作品。”
而身為70后作家一員的曹寇,也認為70后沒有好作品是事實。
當然所有的受訪者都認為,與以韓寒、郭敬明為代表的80后作家相比,70后作家們的創作要高出不止一個檔次。他們多數認為韓寒、郭敬明的創作與嚴肅文學無關。
安靜,沉寂
70后作家向何處去
雖然與60后作家相比,70后作家的名聲要小得多,但是還是有一些作家突出重圍,盛可以、徐則臣、馮唐、阿乙、尹麗川、曹寇、魯敏、魏微等都以自己的作品為讀者和公眾所了解。
據何同彬了解,因為時代的不同,60后作家所擅長和熱衷的先鋒性、實驗性,對70后作家來說已經不重要了,他們現在是用他們的立場、態度描述他們的成長經歷。何同彬介紹說,70后創作的很多都是成長小說,敘述鄉村、小城鎮、城市青少年的成長經歷。“邊緣人物、非主流人物,是他們喜歡描述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