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這套書分為“真善美”系列,最先出版的是“求真卷”,您理解的“真”有哪些含義?
于丹:我是一名老師,從自己做一名師范學生的時候就聽我的老師總重復陶行知先生的一段話:教書的人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念書的人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求真”幾乎是做教師的一個默契,教人真誠和充滿勇氣的活在這個世界中,做一個真自我,這應該是我們的一個價值追求。小的時候我們覺得真是最容易的,而善和美需要人生的修行。但是越長大越發現,有很多美通過錢堆砌就能夠得到,有一些善里面包含著偽善,“真”其實是生命里面最最難以企及的一個境界,堅持“真”需要更大的勇氣與擔當,“真”在人的一生中其實是一種修煉,從天之本真,到最后生命堅持的求真,這一路走過來并不容易。說真話、辦點真事兒,我現在既然還是一名老師,我就要把“真”堅持下去。
新華網:之前在您談詩詞、說昆曲等作品中能感受到中國的語言之美,但反觀當下的社會語言尤其網絡語言充斥很多粗鄙與戾氣,什么原因造成這樣的現象?
于丹:確實如此,中國是一個有詩詞傳統的國度,中國古人對于文字的運用、意象的提煉、格律的跌宕、境界的空靈,那種優美、悠揚給人帶來的通透是多么的獨特。像朱自清所形容的,連江南的農民說話都帶著煙水氣,那個時代其實離我們并不久遠。看到現在那么多粗鄙的語言流行,我也非常無奈,但我也會坦然的面對他,因為任何一個時代的進步都要付出一些代價。人在曲折的時候會有更多的表達方式,特別是現在的很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他們的一套語言體系,很顛覆。但我更希望他們在表達叛逆的同時不要丟了中國優美的語言文字傳統。現在中小學課本中關于國學的內容在逐步加大很豐富,詩詞這種傳統還是應該從小學生開始培養,雖然現在有這樣那樣令人無奈的現象,但我對未來回歸于傳統還是抱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