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這十年您似乎也于國學的發展起落相伴相生,由《百家講壇》帶動的國學熱潮不復當年的火熱,國學真的式微了么?
于丹:我不這樣認為,同樣我也不認同國學應該有“熱潮”或是“衰敗”,國學應該是一種血脈中的學問,我不期待他“過熱”或“消沉”。就像馮友蘭先生所說:哲學不是使人成為某種人的學問,而是使人做為人而成為人。中國人的“觀念哲學”即所謂的“國學”很接近馮友蘭說的概念。做為人而成為人是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弄明白血脈中的這個學問。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他不應該有冷有熱,熱到大家趨之若騖,都當成一個職業,也不應該冷到子孫將其拋棄。大眾傳媒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傳播著國學,現在的微信公眾號、朋友圈里有大量關于國學的內容流傳著,不是說電視上的國學講座少了就代表他沉寂了,新媒體的出現會讓他一直存在著。
新華網:十年前的觀眾和現在的觀眾有什么變化?
于丹:現在的觀眾不再是一個人云亦云被動的接收者,而是變成主動的參與者,大量的網友自己也變成信息的發布者去發表他們的見解,倡導他們的生活方式,其中不乏對于國學激烈的辯論,所有這一切都說明國學的生態變得活躍起來了,這是一件好事。
解蕪雜世相:“語言粗鄙”是時代進步付出的一些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