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山
近幾年商洛興起“四皓”研究熱,先后發表了許多文章、專著和有關資料搜集整理,一些全國史學專家學者也著文參加討論,很是熱烈。使我一時興起,也對“四皓歌”的流傳進行了一些考證,以求教于研究專家及有關朋友。
所謂《四皓歌》,也稱《四皓頌》《采芝歌》,現存于商州《志》書有兩首。這兩首歌詩是怎么來的?今人所見最早出于宋人編撰的《太平御覽》和《樂府詩集》。
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宋人李昉等人奉旨編撰了一部大型類書,初名《太平編類》,后改為《太平御覽》。其資料來源據說是北齊人輯錄的《修文殿御覽》和唐人輯錄的《文思輯要》及其他類書,共1000卷。征引資料很豐富,有許多為古籍佚文。筆者檢索該書卷573樂部11,有一段記錄了關于四皓一事,其文如下:
“崔琦《四皓頌》曰:昔南山四皓者,蓋甪里先生、綺里季、夏黃公、東園公是也。秦之博士,遭世暗昧,道滅德消,坑黜儒術,《詩》《書》是焚。于是四公退而作歌曰:莫莫高山,深谷滅哉。曄曄紫芝,可以療饑。唐虞世遠,吾將何歸。駟馬高蓋,其憂甚大,富貴畏人兮,不如貧賤之肆志。”
崔琦是東漢桓帝時人,字子瑋。崔氏家族是名門,據說是與東漢初年名臣崔因及其崔瑗是同宗。崔琦有才氣,能文,因作《外戚箴》被權臣梁冀撲殺。《后漢書》卷80《文苑列傳》有關崔琦的簡要介紹,全錄了他的《外戚箴》卻沒有提到《四皓頌》。說他著有賦、頌、銘、誄、箴、吊、論、《九咨》《七言》凡十五篇。其中的《頌》大概指的就是《四皓頌》吧?《太平御覽》介紹材料來源說“多為古籍佚文”,也許崔琦的十五篇文章除《外戚箴》外都“佚失”了,我們無法看到他的原作。那么這里有個疑問:崔琦說的“四公退而作歌”云云,是從哪里來的?是他從民間收集來的?還是有什么資料依據?因為崔琦生活的年代與四皓時已有350年左右了,我們今天無法知道了。不過從他的《外戚箴》看,與其所謂《四皓頌》章法、句式都頗相類似,因此不能不使人懷疑就是他自己作的,不一定是四皓們當初的原作,恐怕起碼是他加工過的。當然,話說回來,目前所知它是四皓歌的最早版本。
過了幾十年,到東漢末年的建安時代,有一個叫皇甫謐的人。此人是一位醫學家,對針炙很有研究,著了一部《針炙甲乙經》,成為醫學經典。但是皇甫氏對歷史文化人物很感興趣,撰著了一部《高士傳》,共三卷,收錄從堯舜時代到漢代的古隱士70多人。在其卷2中記述了四皓。其文說:
“四皓者,皆河內軹人也,或者汲。一曰東園公,二曰甪里先生,三曰綺里季,四曰夏黃公。皆修道潔已,非義不動。秦始皇時,見秦政虐,乃退入藍田山中,而作歌曰: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曄曄紫芝,可以療饑。唐虞世遠,吾將何歸。駟馬高蓋,其憂甚大,富貴之畏人,不如貧賤之肆志。乃共入商雒,隱地肺山,以待天下定。及秦敗,漢高聞而征之,不至。深自匿終南山,不屈己。”
皇甫謐的這段記敘,顯然是受《漢書》的影響,其中的《四皓歌》是抄錄崔琦的,只有個別文字改動。這并不奇怪,雕版印刷術是六朝末和隋朝發明的,唐代始盛。此前古人的詩文先是寫在竹木簡上,后來多寫在絹帛上,東漢時代發明了紙,就抄在紙上,總之都是手抄本。同時古人征引前人詩文,往往不像現代人那么嚴格,字句標點都要一一核準。因此,在傳抄中改動字句或抄錯字句,是常有的現象,一般說也沒有特殊意義。這也是明、清開始出現板本學、校讎學的原因。皇甫氏這段記述提供的另一個信息倒是值得注意。他說四皓“乃共入商雒,隱地肺山,以待天下定。及秦敗,漢高聞而征之,不至。深自匿終南山,不屈己”。這就是說,四皓秦末隱于商洛地肺山,秦亡漢興,劉邦請他們出山他們不去。大概怕再受干擾就深藏到終南山去了。這也坐實了司馬遷在《留候世家》中說的隱于終南山,太子劉盈后迎接四人出山,應是從終南山接去的。于是,所謂劉盈致書卑詞厚禮,駟馬高車從商洛迎接出山,可能就是后人的演繹附會了。反正我總覺那時候,高車駟馬是從秦嶺上過不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