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粵傳媒斥資1.5億元與德同資本合作設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以產業整合與并購重組等方式,涉足文化產業投融資領域。
設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是粵傳媒進軍文化資本市場的重要舉措,其背后則是我國文化產業并購重組的熱潮。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文化產業共發生并購事件150多起,并購總規模達1000億元人民幣,通過一系列并購,文化企業規模逐漸做大,打造出一批文化企業“航母”。
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和市場活力的全面迸發,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迅速。2004年至2013年10年間,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呈現成倍增長的態勢。10年間,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增加了近2倍,從業人員增加了1倍,資產總額增加了4.6倍,主營收入增加了4.1倍,增加值增加了4.8倍。可以說,我國文化產業實現了井噴式增長。
十年來,中國文化產業發展速度有目共睹,部分骨干文化企業已經走在行業發展最前沿,起到了引領和帶動作用。然而,從整體水平上來看,我國文化企業在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上依然與國際一流水平有著明顯差距,文化企業做大做強之路依然任重道遠。
從一般規律來看,企業做大,更多地意味著企業加大投入,在資產、規模、營業額等方面占有優勢;而企業做強,則更多地意味著績效表現和成長能力具有競爭力,核心競爭力、盈利能力、運轉效率等經營管理的能力更勝一籌。由此可見,企業做大不等于做強,在某種層面上講,企業做大容易做強難。
文化企業做大做強,要首先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文化企業必須把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擺在突出位置,避免在市場大潮中迷失方向。從企業內部來說,文化企業要把社會效益要求體現在企業宗旨中,內化為企業精神和發展理念,成為員工的行為準則和企業的自覺追求,并把它貫穿到生產經營管理各環節和全過程。從外部環境講,國家要完善對文化企業的支持政策,確保文化企業有合理的經濟效益、職工有合理的經濟利益,在此前提下努力追求社會效益最大化。
文化產業的創造實質是內容的構思和生產。目前,全球文化產業正在經歷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好萊塢的電影大片、英國的音樂作品、日本的動漫作品、韓國的網絡游戲等文化產品已經在市場競爭中贏得了先機。中國文化產業要想在這場戰爭中取勝,除了國家的政策支持、資金投入和人才培養外,必須高度重視文化產業品牌建設。
要通過深化改革,提升骨干文化企業發展的質量和水平,打造國際一流的文化航母和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化品牌;要為文化企業做大做強、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在財政、稅收、金融、土地等方面提供更加優惠的政策措施,在確保國家文化安全和控制力的前提下,逐步降低資本準入門檻,充分調動社會資本發展文化產業的積極性,形成以公有制為骨干,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新格局;要加大對外文化貿易各項優惠政策的落實力度,加強文化企業和文化產品的知識產權保護,維護權利人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