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里,黨中央引領全面深化改革扎實推進,一項項具有標志性、關鍵性、引領性作用的重大改革舉措相繼推出,并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社會各界對此有著深切感受。
“比如,以前關于食品的審批,要到總局才能進行,現在已經下放給地方;再比如,針對生物樣品的安全風險,以前是逐筆審批,現在調整為年度審批,企業以一年為周期提交材料,不再以一個物品為審核對象,而是以一個項目或一類產品為審核對象……”
說起上海自貿試驗區在檢驗檢疫方面的監管創新,上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工作人員蔣寧君如數家珍。目前,這些改革經驗中,有的已經確定將在全國范圍內推廣。
制度的創新、政府職能的轉變,不僅僅發生在自貿試驗區。城市在變,農村也在變。
在“大包干”發源地,安徽省鳳陽縣委副書記徐廣友對“全面深化改革元年”有著深刻感受:“鳳陽正在對農村土地承包權、集體建設用地和小型水利‘兩證一書’三項工作一同部署、全面推進,用改革的方法來推動三項確權,為今后農村資源流動打下良好基礎。”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振宇更以詩化的語言表達他的心聲:“過去的一年間,重大改革措施一個個有序推出,顯示了各項改革在總體協調和時序安排上的深思熟慮,像是遠處隆隆的春雷,鋪陳著萬象更新的春天。”
民主法治建設的推進,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題中之義。作為“關鍵的少數”,領導干部能否帶頭尊法學法用法守法,對全面依法治國至關重要。
去年10月,甘肅省委黨校法學教研部教授曹建民被聘為省政府法律咨詢委員會委員。他告訴記者,現在不少領導干部在遇到矛盾時會主動向他咨詢,是否有權這樣做,程序是不是合法,比起過去,領導干部在考慮問題、決策時,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改革、維護穩定的意識強了。
文化是民族的基因、夢想的靈魂。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安徽省依托農民文化樂園建設,開展農村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