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4時許,由于涌入參觀者過多,中國美術館三層展廳一度采取了臨時限流措施。原來,一位突然降臨的“明星”講解員,引得眾人紛紛聚攏過來 追星,他就是著名文學家老舍之子舒乙。不過,舒乙此行原本只是邀請去年老舍文學獎的得主們看看父母的藏畫展,面對這一架勢,他也樂得客串一回義務講解員。
三層展廳展出的是開幕不久的“人民的藝術家——老舍、胡潔青藏畫展”,展出二百余件老舍夫婦收藏或自創的作品,其中不乏齊白石、黃賓虹、吳冠中、林風眠等現當代藝術大師的代表作。
舒乙顯然對這批打小就見過的作品了如指掌。一幅尺寸不大的畫面里,蒼黃的天空下,只有一只孤雁在飛翔,“當時父親見到它的時候,整幅畫都快碎成 渣兒了。不過,他還是慧眼識珠,將畫買了回來,重新修復、裝裱。”舒乙說,名為《孤雁》的這件作品是父親收藏的最早一幅齊白石畫作,“當時白石老人五十多 歲,還沒多大名氣。”
在白石老人的一件《蝦戲圖》前,舒乙先讓眾人數數蝦肚的節數,然后道出一段小插曲。“曾經有許多人認為齊白石不懂蝦,畫出的蝦肚只有五節,與實 際不符。你們看這幅圖上的蝦有幾節?六節嘛。”舒乙說,白石老人自己就是養蝦老手,不可能不知道蝦肚的節數,“只是后期他出于美學考慮,才改畫成了五 節。”當聽到《孤雁》和《蝦戲圖》已捐贈給了中國美術館時,人群里爆發出熱烈掌聲。
2014年老舍文學獎獲得者共八位,除兩位因時間不湊巧未能前來外,其余六位都對舒乙的這一安排很是驚喜。從甘肅搭乘航班趕來的中篇小說獎獲得 者文珍,由首都機場拖著行李箱徑直跑進美術館,她不愿意錯過分享“精神大餐”的這一時刻。她很想知道為何老舍家人將同樣出自齊白石的《十里蛙聲出山泉》 《凄迷燈火更宜秋》捐贈給中國現代文學館,舒乙解答說:“這兩件作品其實是白石老人和父親的‘唱和’之作,父親出的謎題,還給出了創作思路,所以我們做出 了這一安排。”
本報記者 陳濤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