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也有像胡平的《瓷上中國》,從瓷器的發展歷史進程中見出中國文化不斷走向世界的豪邁;像楊振輝的《血性福州》,從現代史上福州人的血 性精神,感受到他們愛國強國理想精神性格的偉大存在;像王曉喻的《尼山重光》,記述一批民族傳統文化的守護者盡心籌建“尼山書院”,并積極有效開展推廣活 動等,都將一種文化的眼光投射到歷史和現實,從文化的角度給社會生活現象一個獨特的觀察和評判。黃宗英的《命運斷想》和從維熙的《我的黑白人生》,雖然記 述的似乎是自身的經歷感受,但其中的社會歷史生活成分獨特豐富,耐人尋味。
報告文學原本是一個新聞政治性很強的文學表達方式。但是,因為來自多方面的限制和人為約束,報告文學在這個方面表現薄弱,存在遺憾。文化觀 察和期冀成分的增強,是報告文學豐富的一種表現,也是尋求革新和走向更加開闊境域的努力。類似的作品此前已經有岳南的《南渡北歸》、郭曉曄的《孤獨的天 空》、聶還貴的《中國,有一座古都叫大同》、楊黎光的《瘟疫:人類的影子》、王旭烽的《家國書》等不少優秀的作品。作為一種文化的追蹤和感悟,這也是一個 很好的途徑。
2014年的報告文學,從不同的社會生活事件人物方面給人們展示了廣闊豐富的存在。這些有形的事實和無形的思想精神情感內容,會使人生出許 多的感觸。報告文學也像生活一樣在波瀾不驚中存在和發展著。但報告文學創作也和其他文學形式的狀況相似,存在著“有高原、缺高峰”的問題。中國正在經歷著 偉大的發展變革,這樣的社會環境為文學創作提供了發展契機,對報告文學而言更是難得的機緣,希望報告文學作家能夠抓住這樣的機會,創作出無愧于人民和時代 的偉大作品來。
(作者為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