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解決各省區市國學教育差異化的問題,課題組專家委員根據各地省情文化,為每個省單獨研發了地區歷史、文化、民俗與藝術并重的地域文化內容,并系統地鑲嵌于原有國學課程之中。
25個地方版各不相同。其中,京版小學教材從一年級至六年級覆蓋了12個主題,包括歷史、地理、非物質遺產等。每個年級分上、下學期各學習兩個主題。
講述胡同文化豆汁兒等小吃也入選
小學生在“京版”傳統文化教材中將看到怎樣的北京?教材如何體現北京的“原汁原味”?
張健告訴記者,學生將在教材里學習北京歷史、北京胡同文化、北京小吃、北京地方戲曲、北京曲藝、北京文學、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主題。
例如北京版一年級教材《弟子規》中,附加有“北京的歷史”模塊,以圖文并茂的形式介紹了自原始社會時期以來,北京的歷史變遷、城市風貌等,甚至包括歷代北京的不同名稱,“保衛”京城的九大門樓,這些文化的滲透,讓孩子們初步了解自己的家鄉。
北京版三年級教材《聲律啟蒙》中,附加了“北京的胡同文化”模塊,用簡短的文字和精選的老照片,把老北京歷史悠久又極具韻味的胡同文化呈現給孩子。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中,會有對廟會等文化形式進行介紹。甚至還有專門的北京小吃主題,豆汁兒、驢打滾這些傳統的出現在老百姓飯桌上的美味都將走入教材。
此外,京版教材還涉及了周口店開始的歷史、潭柘寺(北京民間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諺語)以及北京歷史名人老舍等內容。
●解讀讓孩子了解北京的“禮兒”
張健表示,按照要求,傳統文化里要包括國學經典、藝術、民俗文化等,課題組為各個省都量身定做了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教材。他表示,希望通過這些教材的滲透,讓學生熟悉自己所處的城市并熱愛這個城市。
西城區少年宮主任王小慧認為,國學這些詞在這幾年提得比較多,現在提國學,很多民間傳統都應該包含其中,因為我國傳統文化的根基來源于地方的文化。根據各省的情況,為每個省單獨研發地方歷史、文化、民俗和藝術的地域文化內容并將之鑲嵌于國學中對孩子們了解自己的根有很大益處。
比如把胡同文化加入到京版教材中,傳遞的是最古樸、最傳統的老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它也是北京人做人做事習慣來源之一。
胡同里的四合院文化也都包含老北京最通俗的禮儀,比如說不倚門等,這些道理都是孩子們應該了解到的。同時我們的傳統文化從哪里來,就是從這些地域文化中來。
相關新聞
西城首批15校少年宮
將掛牌
本報訊(記者武文娟)今天上午,西城區教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月15日首批15所城市學校少年宮將在育才學校統一掛牌。
根據西城區要求,校外教育要實現轉型發展。同時,西城直屬校外教育機構在全市最多,共12家。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西城區在2014年提出三年內建設100所城市學校少年宮的目標,讓孩子們不走出校園就能享受到類似少年宮這樣的科體藝活動。
首批15所城市少年宮小學包括育才學校、紅蓮小學、雷鋒小學等。2015年西城區全部小學將整體進入,預計到2016年底西城區全部的100多所中小學進入。
未來,校外教育不僅是開展規定包括雙休日、課后以及寒暑假等時間進行的5大類活動,以后西城區的校外活動將更多地進入學校,參與學校的“城宮”計劃,指導學校開展課外活動。
記者了解到,“城宮計劃”,即“城市學校少年宮計劃”的簡稱,其核心就是讓學生們在課后校內就能依據興趣、特長,自主選擇,自愿參加各具特色的科技、體育、藝術等專業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