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美好的居留,有賴于城市生產和生活條件的保障,也有賴于城市歷史和文化的滋養。而保護城市歷史和文化,不僅需要一次次“該出手就出手”的單項行動,更需要不因人事更迭而變易、能管長遠能保長效的制度建設。
這就是機制、法制的力量。正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閩工作期間,習近平著眼長遠,著力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化、法制化,他為此做了多項開創性探索和實踐。
現今的福州文博界,傳頌著“四個一”(一個局、一個隊、一顆印、一百萬元)的佳話,而這正是習近平擔任福州市委書記期間拍板解決的事。
20多年過去,“四個一”彰顯的大膽創新精神,依舊熠熠生輝;“四個一”發揮的效應,依然惠澤長遠。
“四個一”的源頭則要回溯到24年前的春天——1991年3月10日下午,習近平主持召開福州市委市政府文物工作現場辦公會議。
參加了是次會議的黃啟權回憶:“這次會議主要是解決了林覺民故居的保護和修繕問題,還確定了三坊七巷等地名人故居和遺址的保護辦法:今后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文物主管部門報經市政府同意,均不得拆除、改建或添建。同時,還確定了為加強文物保護工作,1991年福州市要辦好7件實事,包括制定《福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加強文物管理部門的力量等。”
正是由這7件實事衍生出“四個一”,以及一系列給力福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創新之舉。
一個局。那次現場辦公會確定,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增加事業編制10名。1994年11月11日,習近平主持召開的專題研究進一步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市委常委會又議定,健全文物管理工作機構,在機構改革中考慮設立市文物管理局。1995年6月,福州市文物管理局正式成立,作為市直二級局,人財物相對獨立,定編20人。
“當時,全省包括省里和各個地市都沒有專門的文物管理部門。福州在全省最早成立文物局,比省文物局成立還早,在全國同類城市中也算比較早的。成立了專門的文物管理機構,對福州文物及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發揮了巨大的作用。”1997年擔任福州市文物局局長、現已退休的王培倫說。
一個隊。1991年3月現場辦公會明確提出,建立福州市考古隊,1991年6月正式成立,定編8人。這為提升福州文物考古水平,進一步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多年來,福州市考古隊在多個考古領域創下輝煌業績。特別是中國水下考古領域,長期以來,他們作為骨干力量參加了中國水下考古一線工作,基本涵蓋我國水下考古的全過程,主要參加了西沙水下考古、“南海一號”沉船遺址、平潭“碗礁一號”等水下考古發掘工作,成果豐碩。
一顆印。1991年3月現場會明確提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中的現有使用單位,都要與文物主管部門簽訂‘使用保證合同’”。由此延伸,福州市委市政府決定,從1992年開始,城建項目立項時需要征求文物部門的意見,加蓋市文管會(后改為市文物局)的印章。“以前只需蓋規劃建設部門的印章就可以了,增加了文物部門的一顆印,保護文物的主動性大大加強了,建設性破壞的可能性盡量避免和減少了。”黃啟權說。
一百萬元。過去,福州全市每年的文物修繕經費只是從城市維護費中列支8萬元,1991年3月現場會議定,從當年開始,此項費用每年市財政撥款100萬元,以后逐年增加。“由此可見,習近平同志對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視程度。”王培倫說。
除此,這次現場會還提出,在全市開展一次全面的文物普查;對全市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全部掛牌立碑,對名人故居、遺址等分別采取立碑紀念、掛牌昭示等辦法加強管理,并一律建立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