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主題為“激活傳統 映現時代”的上海詩詞創作座談會在上海市作協舉行,三十余位古體詩人、學者圍繞習近平總書記近期關于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精神的一系列重要講話,就如何繁榮當代古體詩詞創作、研究和傳播等問題進行探討。座談會由上海詩詞學會會長褚水敖主持,學會名譽會長丁錫滿,常務副會長陳鵬舉,副會長楊逸明、嚴建平、胡曉軍、胡中行,上海市作協創研室主任楊斌華及滬上古體詩人和學者姜玉峰、張立挺、潘朝曦、潘頌德等出席會議并發言。
在丁錫滿的觀察中,許多古典文化藝術近年來正在陸續復興———“傳統文化中最難繼承的古琴逐漸熱起來了,昆曲劇場常常一票難求,古典詩詞和古文的吟誦也在許多學堂里重新煥發了生機,這讓我覺得,詩歌復興的春天也快要來了。”他同時指出當代古典詩詞寫作中仍須強調時代精神:“唐詩宋詞中其實具有鮮明時代特質和強烈愛憎之情,我們現在的創作中最大的缺陷就是沒有時代精神,缺乏對于改革開放、社會進步的關注,這樣的詩歌是缺乏生命力和不能長久的。”
也有學者認為,古體詩詞的創作應做到理性與感性的統一,既要保持理想主義,又要發揮批判精神。理想主義與批判精神實為一塊硬幣的正反兩面,目前當代古體詩詞創作面臨的問題,并不在于追求理想、批判現實,而在于將理想和批判分割開來、區別對待。
“古代經典詩詞擁有悠長的歷史、深厚的底蘊和廣博的內容。因此,正確把握繼承與創新的辯證關系,是當代古體詩詞創作的首要命題。”胡曉軍表示。其中,他最關注的是格律問題:“如今有許多人認為古典詩歌中的格律是對思想的禁錮,但更應充分發現其規范性在創造審美中的獨特作用、強大活力,并且看到優秀格律詩詞的思情表達和美感享受,是自由體詩歌和新詩無法模擬和替代的。”
“‘五四’以來對于白話文的倡導,在某種程度上掩蓋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陳鵬舉說,“詩可以說是每個人的個人修為,寫詩似乎是最無用的東西,沒法掛上實際利益,但卻是關于內心善良和美好的表述。在這個時代,能寫詩是種意外的幸福,如果不能寫,能欣賞也是種幸福。”
座談會上,也有專家表示,當代詩詞的創作活力和社會影響力需要得到提升,必須借助新的傳播方式。除詩詞講習班、評詩會、吟誦會、紙質會刊等傳統形式外,還需要積極探索新媒體、自媒體空間,利用固定網絡和移動網絡大力推廣詩詞創作、提升創作和欣賞水準,從而更有利于發現和培養古體詩詞愛好者和優秀創作者。
記者 張瀅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