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消解“負能量”
網絡文學有正能量嗎?當然有。自從2003年資本入場后,網絡文學就以網絡類型小說為主導。既然是類型小說,自有其千年不變的內在屬性。但是,網絡類型小說畢竟不同于寄身于紙媒的類型小說,從媒介革命的角度出發,“網絡文學”的核心特征就是其“網絡性”。“內容一經媒介必然發生變化”,這正是麥克盧漢“媒介即信息”這一著名論斷的核心要義。
網絡時代發生的一個最深刻的社會變化就是,網絡的媒介特性為瓦解精英中心統治提供了技術可能。網絡文學的“超文本”性和與ACG(Animation動畫、Comic漫畫、Game游戲)文化的共通性,打破了創作的封閉狀態和“作家神話”。“粉絲經濟”決定了網絡文學只能以受眾為中心,判斷什么是文學、什么是“好文學”,不再是某個權威機構代表的“特定人群”,而是大眾讀者自身。在印刷時代雖然大眾通俗文學也相當發達,但一直存在著“精英文學”和“通俗文學”兩個系統,“通俗文學”無論擁有多龐大的讀者群也是“次一等”的,而“精英文學”無論多小眾,也握有“文化領導權”。網絡革命不但打破了精英文學——大眾文學之間的等級秩序,而且根本取消了這個二元結構。這也就意味著在擔綱“主流價值觀”、為社會提供“正能量”的問題上,網絡文學被歷史性地推上前臺。
網絡文學出現以來一直在體制外生長,具有自娛自樂的性質,對于“主流價值觀”缺乏足夠的承擔意識。經過2014年的“凈網行動”,相信網絡文學將更自覺地接受“規訓”,也會更主動地嘗試將“主流價值觀”移植進自己的快感機制——這是一件充滿挑戰性的事,但更具挑戰性的是,到底什么是當代中國人“一致認同”的“主流價值觀”?它與“主旋律”,乃至無數網民個人的YY之間是什么關系?從某種意義上說,“主流價值觀”尚在模糊之中,它的建構需要一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反復協商過程,需要通過一部部飽受爭議的作品匯集各種力量的交鋒,需要文學想象力——這是時代對網絡文學提出的嚴正要求,也是網絡文學向“主流文學”發展的難得契機。事實上,網絡文學在十幾年的發展中已經自覺不自覺地為“主流價值觀”的建構作出了很大貢獻,只是這些貢獻尚待確認和總結。
首先,網絡文學把身處劇烈轉型期的中國人的欲望和焦慮以各種“類型文”的方式塑形,并形成了一套“全民療傷機制”。我們在討論“正能量”的時候不能不考慮,對于一種擁有3億左右讀者的大眾文學而言,消解“負能量”算不算是為社會貢獻“正能量”?想想那些每天上下班擠地鐵的人們吧,如果YY能讓他們好過一點,本身也算一項功德了。在網絡文學興起以前,這些人中的絕大部分已經遠離文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