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灣往事》的收獲是全面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音樂創作的成功。舞劇音樂的民族特色、嶺南風格,音樂家杜鳴都把它發揮到了極致,讓我們感到這個 音樂即是杜鳴的,又是中國的,特別是嶺南的。當那一組幾代嶺南音樂家出現在屏幕上的時候,何柳堂的《賽龍奪錦》《雨打芭蕉》;何與年的《將軍試馬》《晚霞 織錦》;何少霞的《陌頭柳色》《白頭吟》;呂文成的《步步高》《平湖秋月》;何大傻的《孔雀開屏》《戲水鴛鴦》;劉天一的《魚游春水》《放煙花》;嚴老烈 的《旱天雷》《倒垂簾》;易劍泉的《鳥投林》《一枝梅》;譚沛鋆的《柳浪聞鶯》《走馬燈》;尹自重的《華胄英雄》《勝利》;陳德巨的《春郊試馬》《漢宮春 曉》……我明白了,《沙灣往事》是在向嶺南那些同侵略者英勇抗爭的人們致敬,是在向嶺南的音樂人對民族音樂作出的巨大貢獻致敬。也就在那一剎那,我想到了 以熊健為首的創作團隊策劃此劇的良苦用心,想到了今天的藝術家們對先賢的敬畏之心,由衷地向《沙灣往事》的所有參與者致敬。
《沙灣往事》的收獲,也是總編導周莉亞、韓真的成功,這兩個青年藝術家,我們曾在多個國家級的大型活動中合作過,那時候我們通稱他們為“小編 導”,現在他們已經站在了文藝隊列的第一排,他們趕上了好時代,這是他們的幸事,也是我們文藝事業的幸事。我們有理由相信,她們會在好時代里創造好時代的 作品,他們將以主力軍的姿態講述曾經的滄桑歲月,講述中國不老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