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周剛)歷經三年的???、標點與注釋,商州歷史上最重要的一部舊志民國《續修商縣志稿》日前出版。
《續修商縣志稿》是民國時期商州所修的唯一一部縣志,也是自明《商略》以來商州歷史上的第十部即最后一部舊志。全志共二十四卷、首一卷,分為二十九志,約50萬字。脫稿后未及定稿與刊印,而以手抄稿存世。
民國二十八年(1939),畢業于北京大學政治系而時任陜西省第四區(商洛)行政督察專員的溫良儒(1938年曾兼任商縣縣長)倡編《續修商志》,后經籌劃并“延聘名宿”,于次年春正式設館開編。隨后,畢業于北京大學中國文學系的商州籍著名學人王煥猷“暑假旋里”為之擬定了《商縣〈續修商志〉工作方案》;日后由“關學宿儒”、《陜西通志》館編纂、興平馮光裕據此《方案》總纂而成的《續修商縣志稿》即《續修商志》之“未定稿”。
雖然這部“未定稿志書”編修于戰火紛飛的抗戰時期,但由于所有編、采人員的認真、負責及其嚴謹態度,所成之稿全面、系統而又比較客觀準確地反映了上世紀40年代初以前商州的歷史與現實,特別是彌補了自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羅文思《續商州志》之后商州180年的歷史空缺。綜觀全志,它不僅史料豐富翔實,記述嚴謹客觀,文字儒雅考究,而且體例完備、結構合理、繁簡得宜。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這部志書的“設館開編”距離“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已近30年,距離狂飆突進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也有20余年,新思想、新知識、新文化已經得到普遍傳播,特別是“科學”與“民主”思想已在包括本志編纂人員在內的知識界、文化界深深地扎下了根,因而與已經重新刊印行世的清代四部商州舊志(《續修商志》《直隸商州總志》《續商州志》《商州直隸州鄉土志》)相比,在編纂體例與內容記述等方面所體現出來的“科學方法”與“時代精神”則是它的最大也是最為顯著的特點。因而可以說,與此前明、清兩代所成的商州舊志相比,這部志書有著更高的可資借鑒與利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