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晨報:但是唐詩宋詞,最后也都被主流知識分子所認可和使用了。
孫郁:確實如此,這也是中國文學的一種普遍現象,從底層到上層,再到宮廷,比如京劇,本是民間意識,后來徽班晉京,成為上層流行的藝術。中國的文學也都如此,底層流行之后,逐漸被文人所雅化。但是一雅化,就往往變得假了,沒有了草根時代的那種力量。
來自西方的現代小說
北京晨報:小說是否也是如此呢?在今天小說成為文學的主流,是否也是雅化的結果?
孫郁:當代小說和傳統小說其實并不是淵源相承的,形式和理念主要來自西方。從形式上來說,剛開始中國人并不會寫西方的小說,很多人學習日本,但是日本本身也是學習西方的,日本一些知識分子嘗試用西方小說的形式去表現對日本生活的感受。后來這種形式也影響了中國的學者,如魯迅那一代人,他們找到的方式是寫鄉土。在理念上也與傳統小說不同,1918年胡適寫了一篇文章說什么是現代短篇小說,這篇文章中就談到了許多現代小說的理念,結果沒多久,魯迅的《狂人日記》就出來了,比胡適說的更進一步。
北京晨報:那么是否可以說傳統小說對現代來說已經沒有意義呢?
孫郁:當然不是沒有意義,可能今天的人們很難再像傳統時代那樣寫小說,因為語言不同、生活環境不同等,傳統小說敘述方法中的古典韻味很難再有,但是傳統小說蘊含著中國人基因里最生動的感受,它不僅是歷史,也是文化,是我們這個民族不能忘卻的東西。
新時代并不拒絕傳統
北京晨報:很多網友討論名著,覺得應該把《鹿鼎記》、《杜拉拉升職記》等放在里面,似乎讀傳統經典的人已經不多了?
孫郁:年輕人的閱讀我不太了解,說不好他們都讀什么書。不過我覺得閱讀是自由的,喜歡讀什么就讀什么,不同的書,各有它的長處,讀者可以在其中獲得不同的閱讀感受,審美情趣,不必去要求一定要多讀什么少讀什么。
北京晨報:這些年來一直有人提倡讀經,是否未來也會有人提倡讀傳統小說呢?
孫郁:提倡當然可以,年輕人應該讀一點兒傳統小說,但這不應該是強迫性的。實際上在今天,傳統小說也并非真的消失了。也有一些很好的作家,他們尊重傳統,學習傳統小說的寫法,從傳統小說中借鑒一些優秀的東西,比如莫言、賈平凹、劉震云等,他們的作品不少都帶有傳統小說的一些特征,讀起來感覺也非常好,并且也有非常多的人喜歡。所以說,現代小說雖然其形式理念最開始是來自西方的,但是也并非全沒有傳統的東西,而是互相交融,互相借鑒和學習。
文學要不斷融合
北京晨報:現在很多人都在提倡回歸傳統文化,復興傳統文化,小說是否也可以呢?
孫郁:誰也回不到過去,生活方式的變化、生活環境的變化,使得人們的表達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回到過去太難。但是應該借鑒,好的東西總是有價值的,不應該放棄。而且傳統也有老傳統、新傳統,“五四”以來的文學也是一種傳統。這些老傳統、新傳統中都有好的東西,也都有需要注意的問題。未來的文學,一定是各種都有的,新的、老的,傳統的、現代的,中國的、西方的,不會是單一的形式。
北京晨報:會不會有一種我們所獨有的東西呢?
孫郁:從來沒有什么是獨有的。傳統文學就是獨有的嗎?也未必,比如說書、戲劇、古典小說等,這些大都和佛經的翻譯有關。再往前《詩經》、《楚辭》是獨有的嗎?那也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結果。所以,不要把傳統當成固有的,一成不變的,一開始就如此的,傳統本身也是自己的經驗和外來文化不斷融合形成的。而且,文學本身也是開放的,世界上所有偉大的作家,都是如此,沒有哪個是封閉的,他們都在學習其他文化優秀的地方,不斷地融合,匯成一爐,我們的文化也應如此,這樣才會有更好的作品,更好的作家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