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貝瑞特-科勒出版社的出版商史蒂夫·比爾桑迪給了我一個目錄,一看之下,驚得我目瞪口呆。因為在我的印象中,比爾桑迪一直都是個積極、上進且樂觀的人,所以,這份全然悲觀的信息出自他的手,真讓我覺得難以置信。在這篇名為“圖書出版的十個尷尬之處”中,他如此寫道:
1.每年出版的圖書數量激增。據書刊資訊服務商鮑克公司公布的資料顯示,2010年,美國本土出版的圖書已超過三百萬本,新書的數量亦由2002年的215,777本上升到316,480本。這一年,經由“非傳統”渠道出版的書籍大約有270多萬本,包括作者自行出版的書,公有領域作品的再版,以及其他按需出版的作品。此外,還有成千上萬的英文書籍在美國本土以外的地方獲得發行。
2.在出版激增的同時,圖書行業的銷量卻在下滑。根據圖書調查機構(出版商周刊,2012年1月2日)的統計,成人非虛構類文學印張銷量在2007年達到頂峰之后,每年都有所下降。同樣地,據美國人口普查局(出版商周刊,2012年2月14日)的數據顯示,書店的銷售量也在2007年達到頂峰后逐年下滑。
3.突飛猛進的電子書銷量亦不足以掩蓋圖書出版整體上的萎縮態勢。出版商周刊2011年9月19日的頭條標題就是“印刷業的下滑速度遠超數字出版的收益”。據美國出版商協會(出版商周刊2012年3月5日)調查顯示,2011年全年,印刷出版物的銷售下跌了17.1%,即便同期電子書銷售增長了117.3%,整個圖書銷售還是下降了5.8%。據BISG2011年8月9日的數據顯示,涵蓋了印刷和電子書的普通版成人書籍,其銷售量在2010年銳減了1,400萬冊。圖書出版這塊“蛋糕”在整體上并未增加,卻被更多的數字和印刷品所瓜分。
4.書籍的平均銷量不但小得驚人,還在繼續下滑。一邊是激增的書籍出版,一邊是整體銷售的下降,意味著每出版一本新書其銷量都呈萎縮趨勢。根據圖書調查機構的跟蹤調查——大部分書店、互聯網和其他零售圖書(包括亞馬遜公司),美國在2011年只賣出2.63億本成人非虛構類圖書(出版商周刊2012年1月2日)。平均每本書一年也賣不到250本,“終其一生”也不會超過3,000本,只有極少數會成為暢銷書。據“書團”(紐約時報,2010年3月31日)的一項分析顯示,2009年出版的商業書籍里,每一千本當中只有62本的銷量可以超過5,000本。
5.一本書只有不到1%的機會被陳列在一個普通書店的書架上。大約有100-1,000本(甚至更多)書籍在競相擺放到書店中每一個可用書架上。例如,商業書籍的存放量從100本(小書店)到大約1,500本(超大書店),而正在印制的卻超過了250,000本。
6.賣書變得越來越難。無論什么主題,在眾多類別的圖書中都已呈飽和狀態。而想制作一本出色的圖書更是日益困難:1:10,000,000,這個數據就是每一本書所面臨的競爭“對手”。同時,其他媒體也在不斷地占據著人們的時間。結果就是,今天,同樣的營銷投入其所得要遠遠小于幾年前。
7.如今,大多數書籍的購買者都來自作者和出版商的周邊群體。一本書的潛在讀者同時也對其它數百種有趣和有用的書籍感興趣,只是沒有足夠的時間去閱讀它們。因此,他們只好去讀周圍圈子里推薦甚至規定去閱讀的書籍。對大部分非虛構類書籍來說,毫無普通受眾可言,而對此的一味追求,除了是妄念外,其效率也遠遠低于圈內的互通有無。
8.今天,大多數的圖書營銷靠的是作者,而非出版商。在這個不斷惡化的市場中,出版商的生存之道就是將越來越多的營銷責任轉嫁給作者,以便削減成本來維持銷售額。認識到這一現實后,大多數經驗老到的作家都會在其營銷平臺上公布將要出版的圖書提案及內容節選。當然,出版商在書籍裝幀和銷售渠道上的作用仍不可小覷,但最終能否成功主要還是取決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