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繪畫以外,花去精力最多的當推書畫的收藏。宋文治最早收藏到的字畫是任伯年的《白頭》和趙之謙的《海棠》團扇。五六十年代,主要收藏海上名家的作品;70年代開始,北京畫家的作品也漸多了起來;當代名家傅抱石、齊白石、吳作人、陸儼少、唐云、黃胄等人的精品都收集其中。有時碰到一些古代書畫,也會傾其所得之稿酬,選購到文征明、董其昌、鄭板橋、吳昌碩等名家之作。
長征第一關 1965年 55x39.5cm.
宋文治收藏書畫,當初是為了借鑒和學習,用他的話說:“求得佳作,置于案頭,信手可翻,似師似友,獲益匪淺。”他在與當代前輩和同道畫友的長期交往中,或拜求,或交換,或購買他們的精品。日積月累,終于使他在成為國畫大家的同時,又成為一位頗負盛名的收藏家和鑒定家。80年代,他曾將收藏的名家精品編印出版成集,供后學者參考學習,并在1989年將所收藏的30件明清書畫及30件出土古陶器,無償捐獻給他的老家——太倉宋文治藝術館,而一些小幅冊頁、鏡片則留給了子女。
宋文治先生逝世時之后,其子女精心傾力多方購藏,經過10多年的努力匯聚了150余幅精品力作,囊括了各個時期、各類面貌的作品。此次展覽以家屬收藏為基礎,經過精心篩選組織,使這一批畫史經典北上文化之都匯聚呈現,具有極大的藝術鑒賞與學術價值。
同時還展出了宋文治生平年表等部分文獻資料,全方位呈現了大家的藝術人生風貌。與展覽同期北京畫院編撰的研究叢書《文治風華——宋文治繪畫藝術》以及宋文治藝術研討會也一并推出。展覽將于6月26日結束。
北京畫院自2005年陸續推出了“20世紀中國美術大家”系列研究、出版以及展覽等活動,8年來已經開展了20多位藝術大家的專題活動,在畫界以及社會上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通過這一活動,一大批藝術家的存世作品以及文獻資料得到了匯集和整理。此前這一系列關注的重點相對集中在北京或者北方地區進行藝術創作的藝術家,近年北京畫院有意識地突破這個范圍,宋文治專題展就是繼朱屺瞻之后又一位南方重要畫派的重要畫家,包括下半年即將舉辦的石魯寫生展,這一系列活動把目光轉向了江浙水鄉和西北高原并逐步擴展到全國范圍,這北京畫院系列活動主題與范圍的進一步深入。
北京畫院院長王明明介紹,在學術上畫院致力于呈現藝術家風格流變脈絡,追溯藝術家成長的文化背景,并對藝術家的藝術成就、風格特色以及在美術史上的地位給予了重新審視和確定,有力推進了近現代中國美術史的研究。“20世紀中國美術大家”系列展不僅僅是回顧歷史,而是通過這些美術大家們的藝術實踐活動,來認識中國話創作于發展的規律,從而推動當前的美術創作,推進21世紀的中國畫發展。(雅昌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