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已經過半,世界經濟復蘇依舊處于徘徊不前的狀態。如何認識后危機階段世界經濟的低增長現象,不僅涉及對此輪復蘇性質的判斷,而且事關對全球經濟前景的展望。縱觀上半年的表現,世界經濟呈現出如下特征:
首先,發達國家與新興市場國家總體維持溫和增長,其中有兩個國家的經濟成為關注的焦點。一是美國經濟第一季度出現嚴重下滑,按年率計算增速為負2.9%,成為金融危機以來下滑幅度最嚴重的季度;二是日本經濟第一季度增速折合年率達到了6.7%,創近3年來新高。但這很可能都是特例。美國經濟嚴重下滑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嚴冬的沖擊與醫療保健支出下降的影響;而日本經濟超高速的增長則與今年4月1日起提高消費稅密切相關,消費者為躲避新消費稅而紛紛提前消費。與此相對應的是,美國工業生產指數截至5月仍在上升,日本的工業生產指數截至4月已經下滑到100之下。
其次,全球貿易增速放緩趨勢沒有改變。近年來,國際貿易增長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明顯脫節。原因是多重的,如發達國家實施的再工業化政策、新興市場國家國內需求下降等。2014年上半年國際貿易增速遠低于年初的預測,為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已經把全年增速從年初的4.9%下調到4.3%。
第三,以企業并購為代表的國際資本流動保持強勁勢頭。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融資成本進一步下降,實體經濟企業持有大量現金流,加上許多國家實施有利于并購的稅收政策,客觀上推動了企業并購的積極性。大量的并購案一方面反映了企業家的投資信心,另一方面反映了經濟結構的調整步伐。截至今年4月,全球企業并購規模已遠超上年度,全年并購規模將達到4萬億美元,有望創下第二個歷史新高,僅次于2007年。這對中長期全球經濟復蘇是一項利好。
第四,大國宏觀經濟政策選擇處于兩難困境。在主要發達國家,刺激政策仍在持續,但差異也在擴大。美聯儲退出量寬的步伐有可能因經濟增速下滑而放慢;日本的量化寬松政策仍在繼續,但財政壓力越來越大;歐洲央行沒有實行量化寬松政策,但不久前首次把基準利率降至0.15%的歷史新低,同時引入了負利率政策。另一方面,新興市場國家普遍面臨增速放慢、國內通脹與資產價格上升的雙重挑戰,宏觀經濟政策選擇的兩難困境更為突出。例如,巴西央行在連續9次加息后已停止加息;印度盡管面臨超過8%的通脹率,但央行也宣布不再繼續緊縮。
由于上述原因,以及發達國家經濟結構的調整與新興市場國家發展方式的改革取得成效尚需時日,且新一輪經濟周期的支柱產業尚未確立,因此,短期內世界經濟仍將保持溫和復蘇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