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當前,經濟運行與基本面所能支撐的潛在增速基本吻合,不宜因短期增速變化而對整個經濟運行狀態做出過于消極的估計。隨著房地產市場趨勢性分化和調整過剩產能等,局部風險開始暴露,但只要處置得當,就不會演變為系統性風險
短周期見底信號增多,增長趨穩的可能性增加
記者:一季度國民經濟的統計數據發布后,人們對7.4%這個增速沒有太多意外,但是對經濟下行壓力究竟多大很是擔心,您能簡要點評一下這個問題嗎?
劉世錦:年初以來,終端需求增速放緩,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但短周期見底信號增多,增長趨穩的可能性增加。
經濟增長超預期回落,實體經濟壓力進一步向金融體系傳遞,與房地產分化和產能過剩相關聯的金融產品風險開始暴露,影響到市場預期。特別是“剛性兌付”慣例被打破,提升了金融機構和投資者的風險意識,國債和信用債收益率分化,銀行對房地產、過剩產能行業的貸款更為謹慎,表外業務收縮。對于難以直接獲得銀行信貸支持的企業而言,融資渠道收窄,資金壓力加大,在影響經濟增速的同時,觸發更多風險點的可能性加大。
記者:在看到這樣下行和風險壓力的同時,您認為當前經濟的積極變化是什么?
劉世錦:一季度雖然增長回落,但呈現出一系列值得關注的積極變化。第三產業發展延續了去年的態勢,增長7.8%,比第二產業高出0.5個百分點。服務業快速發展,加上經濟規模持續擴大,就業對經濟增速下降的適應性提高。制造業轉型升級取得積極進展。今年前兩個月,制造業企業利潤增長14.8%,超出工業企業平均水平5.4個百分點。在部分行業增速下降,甚至出現全行業虧損的同時,傳統消費品行業發展穩定,汽車、通用設備、專用設備、醫藥等高端制造業生產和利潤增長較快。隨著簡政放權、小微企業減稅、工商登記等重點領域改革的推進,新注冊企業快速增長,企業創新、創業活力增強。
從年初以來的情況看,在增長回落的同時,出現了不少具有中長期意義的積極變化,特別是結構調整繼續取得進展,整體經濟效益處于合理水平;勞動力需求較旺,就業壓力趨弱;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運行正常,未出現通縮跡象。這說明經濟運行與基本面所能支撐的潛在增速基本吻合,不宜因短期增速變化而對整個經濟運行狀態做出過于消極的估計。隨著房地產市場趨勢性分化和調整過剩產能等,局部風險開始暴露,但只要處置得當,就不會演變為系統性風險。
在調結構、換機制的前提下穩投資
記者:您認為今年中國經濟的外部環境會發生哪些變化?
劉世錦:發達經濟體的好轉將增加對新興經濟體的出口需求,進而拉動其經濟增長,但新興經濟體相對減速格局仍將維持??傮w而言,今年全球經濟增長略高于去年,我國外部需求有所改善,預計全年出口增長與上年基本持平。
記者:受制于地方債務問題的約束,今年投資增長面臨一定下降壓力,居民消費也很難找到新的增長點,能否請您分析今年內需發展的趨勢?
劉世錦:今年投資增長的確面臨一定下降壓力。
在當前的投資結構中,制造業占34%,房地產占25%,基礎設施占21%,其他服務業占14%,農業和采礦業占6%左右。受終端需求不振、產能過剩、成本上升和利潤偏低等因素影響,制造業投資尤其是重化工業投資可能進一步收縮。房地產增長的區域格局趨于分化,不少二、三線及以下城市供給相對過剩,庫存明顯增加。房地產開發企業投資更加謹慎,預計全年房地產投資增速將回落至16%左右。地方融資平臺負債率較高、稅收收入下滑、土地收入增速下降等,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基礎設施投資增長。雖然簡政放權、放寬準入等政策將提高民間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建設的積極性,但體制、機制障礙依然較多,短期替代作用有限。服務業投資保持穩定上升態勢,但占比較低,支撐作用不足。綜合分析,預計2014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7%左右。
在消費方面,今年一季度,消費實際增速同比上升0.1個百分點,如果剔除房地產銷售下降的相關影響,一般性消費回升幅度更大。信息、文化、教育、健康等新消費熱點進一步擴展,消費結構逐步改善,服務業消費占比已達到40%左右。預計2014年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略高于去年13.1%的水平,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有所上升。
當前經濟增長面臨的下行壓力主要表現為投資增速回落,在調結構、換機制的前提下,“穩投資”是實現全年預期目標的關鍵所在。為此,需要特別關注并處理好穩增長與控風險、需求管理與推進改革之間的關系。
就穩增長與控風險的關系而言,在潛在增速明顯下降之后,維持過高的經濟增長,必然會推動信貸規模進一步擴張,增加地方政府債務,加大資產泡沫和財政金融風險;經濟增速過低,尤其是短期增速過快下滑,將導致產能過剩進一步惡化,銀行的不良率明顯上升,則可能觸發系統性風險。因此,如何謹慎地將經濟增速穩定在一個并不寬裕的合理區間,對控風險至關重要。
就需求管理與推進改革而言,針對經濟的短期波動,特別是大幅波動,采取適宜的刺激措施是有必要的,需求管理不應被排除在政策儲備之外。但若沒有調結構、換機制的配合,這類刺激措施有可能延緩甚至強化原有的增長方式。改革措施有供給側和需求側之分,有見效慢和見效快之別。在抓好相對慢變量的重大改革的同時,可優先啟動需求側、見效快的改革措施,可以在短期內起到擴需求、穩增長,對刺激政策發揮替代效應的作用,同時通過換機制、調結構,有助于培育中長期增長新動力。
著力推進相關重點領域的改革和政策調整
記者:要保持全年經濟在合理區間穩定地增長,您認為應當重點采取哪些政策措施?
劉世錦:針對當前經濟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挑戰,抓改革、穩投資、控風險至關重要。應堅持穩中求進、以穩促進的總基調,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
近期,以調整投資結構、穩定投資增速、化解金融風險為重點,著力推進相關重點領域的改革和政策調整。
——清理規范地方融資平臺,推進地方政府合規融資。應按分類指導原則,在制定嚴格監管措施的同時,清理規范地方融資平臺,允許符合條件的地方公開發行建設債券,恢復投融資能力。
——發揮政策性金融機構對住房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作用。在現有政策性金融機構中,擴展機構職能或進行內部改造、整合,發揮國家信用的優勢,在不增加地方和行業負債率的情況下,支持住房、重大基礎設施等投資。
——積極化解局部風險。重點關注部分地區房地產市場風險和產能過剩行業的金融產品風險,做好處置預案和政策儲備,加強相關的輿論引導、風險隔離和社會保障等配套工作。運用必要的金融工具,合理利用中央政府的負債潛力,緩解地方政府和企業的短期債務壓力,調整負債的期限結構。
——推動資產證券化,盤活存量。通過擴大試點、完善相關法規、提高管理水平,推動資產證券化,以增強流動性,拓展融資渠道,增加金融機構化解風險的手段,改善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管理狀況,也有助于緩解小微企業貸款難、貸款貴的問題。
——治理產能過剩,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要充分發揮市場在結構調整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合理發揮政策、法律、標準的引導、約束和保障作用,加快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的重組,促進以提高長期競爭力為核心的產業進步。
——與結構性減稅政策相結合,積極推進加速折舊。擴大加速折舊的范圍,縮短最低折舊年限,中小企業設備投資可當年折扣,促進設備更新、技術進步,同時擴大投資需求。
——加快推進短期有利于穩增長,中長期有利于調結構、促轉型的重大改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