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孝和表示,中國財富管理市場正從第一個階段的萌芽狀態走向第二個階段的成長狀態,財富管理公司必須提供個性化、差異化的服務
■本報記者 侯捷寧
“無論從市場的發展趨勢,還是客戶的需求看,中國的財富管理行業已經迎來歷史性的轉型與變革。”新華財富首席執行官兼總裁鄭孝和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財富管理市場正從第一個階段的萌芽狀態走向第二個階段的成長狀態,正從賣方市場走向買賣雙方平衡的市場,2年至3年后,將轉變成買方市場,在這過程中財富管理行業也會面臨一次大洗牌。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全社會財富總量也在快速積累。公眾的財富管理意識和財富管理需求明顯增強。”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近日表示,中國財富管理市場供需存在較大缺口,市場發展有待進一步規范。財富管理市場的快速發展是中國經濟和居民收入迅速增長背景下巨大需求的顯現。
有資料顯示,2013年中國私人可投資資產總額約94萬億元人民幣,年增長13%。同時,居民財富積累正以較高速度增加,例如 2008 年國內資產超過 600萬元的高凈值人群達 30 萬人,共持有 8.8 萬億元的可投資資產;2010 年達 50 萬人,共持有可投資資產 15 萬億元;2011 年達 59 萬人,共持有可投資資產 18 萬億元,2008 年至 2011 年間年復合增長率均達 30%,2012 年增速雖有下降,但也達 17%,可見高凈值人群及其可投資資產增速之快。
不僅如此,就亞太地區而言,高凈值人群(擁有100萬美元以上)2011 年底達到 337 萬人,已超過北美的 335 萬人和歐洲的 317 萬人,中國及亞太地區居民的財富總值和理財需求大幅增加。催生了大量的財富管理需求,為我國財富管理行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需求空間。
“在中國財富管理市場取得長足進步的同時,隨著行業的急速膨脹與繁榮,大潮之下也難免良莠不齊、泥沙俱下,喧囂浮躁。近年來我們會常常看到,因為投資價值理念的缺失,風險意識的淡薄,業內展業的無序與群體的急功近利,市場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財富故事、神話甚至謊言。”作為從業近30年的資深財富管理專家,鄭孝和認為,市場開始急切呼喚專業和理性,急需整固、總結和思考。財富管理市場的參與者都應思考怎樣盡快做到專業有序、規范自律、可持續發展。
他認為,財富管理機構如果要長遠發展,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有自己的核心客戶;二是有自己的核心產品和服務方式;三是能夠傳遞價值理念。“財富管理公司不是簡單的去做營銷和推銷,而應有自己核心的服務,提供個性化、差異化的服務”鄭孝和強調說,財富管理公司必須提供個性化、差異化的服務,這是企業當前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同時還有去引導和教育客戶的職責,客戶需要教育和引導,這樣客戶才會更加成熟,這個市場才會更加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