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下稱“自貿區”)成立2個月,6萬人到訪注冊大廳,新設企業1434家。門庭若市,只是金融改革路線尚模糊。幾周前,中國人民銀行出臺《關于金融支持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意見》(下稱《意見》),30條細則雖令市場鼓舞,但自貿區金融改革應該做更大的文章。
28.78平方公里,做貿易難免有容量約束,但金融不受物理邊界限制,只需系統和規則。美國擁有全球最多、最優秀的對沖基金,但大部分公司的注冊地并非美國,而是加勒比海上的幾個小島。為什么?在稅收、監管、審批等環節,這些小島上提供優惠政策和特殊規則。
自貿區正可做這些小島做的事情,建立一套獨立的、充分自由和國際化的系統和規則。當然,我們要設置一個“關卡”,制訂一套“規則”,建立了一個相對封閉也是相對可控的系統。
中國金融改革舉步維艱,原因之一是我們對金融了解不夠,對風險比較忌憚。實際上,膽子可以更大一點。
有人說,走路安全,自行車跟走路比多了一層風險,開汽車的風險大些,乘飛機的風險就更大了。如此,人類是不是都靠“走”,不要乘飛機了?雖然偶有飛機“掉下來”,但飛機是很安全的交通工具。金融改革也是如此,要敢于“乘飛機”,敢于與歐美市場同臺競爭,畢竟我們不缺才智。
根據《意見》:居民自由貿易賬戶與境外賬戶、境內區外的非居民賬戶、非居民自由貿易賬戶以及其他居民自由貿易賬戶之間的資金可自由劃轉。同一非金融機構主體的居民自由貿易賬戶與其他銀行結算賬戶之間因經常項下業務、償還貸款、實業投資以及其他符合規定的跨境交易需要可辦理資金劃轉。居民自由貿易賬戶與境內區外的銀行結算賬戶之間產生的資金流動視同跨境業務管理。
央行的這些表述預示著在自貿區內資本項下已經基本開放,這一點令人鼓舞。但區內與境內區外的邊界是關鍵,開放的資本如何滲透、逐步融通這個邊界則是關鍵所在。
資本項下的開放可分三個層次:一級市場,比如上市、發債、風投、PE等;二級市場,包括股票、債券和證券化資產等;以及零級市場,如直接投資、海外并購等。
我們提到資本項下開放,往往就會聯系到中國企業“走出去”,即通過零級市場。其實,這應該是最謹慎的一步。在三個層次中,最應該開放、也是最容易開放,收益最明顯、風險最可控的是二級市場。
為什么說二級市場是最容易開放的,風險也最容易控制?因操作非常簡單:比如我們可以在香港注冊一個托管公司,直接購買美國股票,最好是標普500這樣的股指組合,股權存留在香港的托管公司里,以此股票作為資產發行股權給我們國內投資者。交易所、基金公司、券商都可以做。
如果自貿區的賬戶能如《意見》所示,實現境內境外資金自由劃轉,那么,完全可以開展這項業務。二級市場基本打開后,資本項下開放將進入快速通道,進一步推動一級市場的開放,中國金融的改革和開放也將取得實質性進展。國際金融報
(作者王江 系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講席教授、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