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教育研究者看來,這種模式充分發揮了國科大在寬廣深厚的學位課程教學優勢和研究所在學術前沿的科研優勢,形成了既集中又分散的網絡教育結構,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共享中科院現有的師資和科研資源;這種模式把高水平科研和高水平人才培養真正結合了起來,促進了學生在基礎理論和創新能力等方面的全面發展。
畢業于廣州能源研究所的唐蘭現在是廣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副教授,對“兩段式”培養模式深有感悟:“我認為這種培養模式,比單純地在大學或在科研院所里要好。如果不去大學上基礎課,理論可能不會那么扎實;如果老呆在大學,科研能力可能發展得不會那么好。”
一年級的理論學習讓她大開眼界,“一年的基礎課,請的都是名師,那些老師講課很精彩,講的內容也非常前沿、高端,確實跟一般的老師上課效果不一樣”。
因為課程豐富而精彩,唐蘭選修了很多課程,有些還是非專業的課程,但她后來發現獲益匪淺。“一年級的基礎課程特別扎實,學習氛圍也很濃厚,晚上稍晚一點去教室就很難找到座位。”
說起在普通高校讀研和在國科大讀研的區別,現在在大學里任教的唐蘭更有發言權。
“跟高校比,國科大依托于中科院各研究所,具有更好的科研環境。一般來說,中科院的實驗條件要好過大學,研究人員相對穩定充足,在承接國家一些實驗性大課題上確實有優勢。”唐蘭說,“在研究所,幾乎天天都能跟導師見面,有問題可以隨時請教,大家互相交流督促,所以比較容易出成果。”
2008年碩士畢業于廣州化學所,目前已成長為廣州化學灌漿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的張維欣認為,“兩段式”培養模式不僅精于“教”、更重于“帶”。
相比于大學,他更認同國科大這種“言傳身教”的培養方式:“導師都是在學科前沿研究的科學家,不少人是各學科領域內的學術領軍人物,他了解學科發展動態,熟知學科發展方向,最知道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他們就像傳統的師傅帶徒弟一樣,帶著你一步步進入學科前沿,讓你很快就能上手,進入角色。”正如中科院院長、國科大校長白春禮院士所說,“研究生教育的精髓就是與導師一道參與科技創新,在實踐中獲得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國科大的導師主要在研究所做科研,他們沒有本科生的教學任務,自然是會全力以赴培養學生的,指導的精細程度也會高很多。而在大學,老師有教學任務,即使不上課,時間也不可能全部放在研究上。很多評價機構都認為國科大的研究生培養是非常好的,這就是重要原因。”張維欣說。
一線研究錘煉出強大的動手能力
陳平是廣州迪森熱能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技術總監,這是一家上市公司。1998年從能源所博士畢業后,陳平先去了一家設計院,但總覺得自己在讀博階段研究的“生物質快速裂解制取生物油”技術不繼續進行下去,浪費掉太可惜了,于是,他開始尋找機會。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結識了迪森股份的老總。迪森股份的主營業務正是生物質燃料等新型清潔能源。
“我們談了一個小時就敲定了合作,因為他也是行家,他知道我不是紙上談兵,他知道我能夠做出東西來。”陳平說,對他的項目,迪森股份前期投了200萬元,后面又投了3000萬元,“目前項目成長性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