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嬰幼兒配方奶粉的經銷商表示,實際上,經銷商并非是在收到廠家的降價通知時就會第一時間降價,“通常情況下經銷商會考慮到產品的庫存情況以及公司是否有相應的補償方案等,因此經銷商和廠家有一個博弈的過程。”
“除了企業、渠道商、經銷商的協調,實際上可能不同城市的調價速度也會不一樣,比如可能一二線城市調價反應程度會比三四線快一些。”乳業分析師宋亮表示。
洋奶粉降價上演“障眼法 被消費者抱怨誠意不足時間:2013-07-19 15:33:09 進入論壇 字體設置 大 中 小 移動用戶發送SX到10658368,訂閱陜西手機報。早報+晚報,每月3元錢。
消費者抱怨企業誠意不足
從各界輿論來看,此次奶粉降價大有規模空前之感。然而記者在采訪時發現,大部分消費者卻持冷眼旁觀的態度。
記者采訪中接到一些媽媽們反映,說目前降價的部分品牌,并不是全部系列品種都降價,而且主流的一段奶粉沒降價,三段、四段產品降得多一些。而合生元的額外送積分方式被認為是最沒有誠意、最精明的降價方法,反而把消費者套住。
記者也發現,各企業此次調價除了本身品類很少的明治全線產品降價以外,大多都只是針對部分產品,比如惠氏啟賦、雅培菁智等高定價的產品均未被企業納入本次降價之列。這也讓不少媽媽和準媽媽們轉向了價格更具優勢的“海淘”。
讓一些市民“無感”的原因還包括目前承諾降價的那么多品牌,才有一半真的在零售終端降了價,廠家已經宣布要降價,超市、商店卻還慢吞吞。
一位廣州奶粉業資深人士分析,遭到發改委反壟斷調查的企業主動宣布降價是為了向政府低頭妥協,以謀求低處罰,但降價也只是針對部分產品,銷量好的品項不會降很多,其實最終是“掛羊頭賣狗肉”。
對此,有消費者直呼洋品牌降價降得不解渴,更有消費者擔心降價行為持續不了多久,一年半載后又要漲回去。
國產品牌被拖入價格戰
此前還有觀點認為,此次國家發改委對洋奶粉價格壟斷行為的重拳出擊,旨在增強國內奶產品的競爭力,提高國內奶粉的銷售量。
然而,進口奶粉價格下調對本就不太景氣的國產奶粉市場銷量形成了進一步的沖擊。據外地媒體報道,接到連云港、淮安等地的信息,受洋奶粉降價影響,近期飛鶴、伊利、合生元、貝因美、雅士利等國產奶粉價格也有所下調,平均降幅在10%之內。
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害怕市場份額進一步流失的國產奶粉品牌已經在超市和孕嬰店打起促銷戰,如伊利金裝系列奶粉及孕婦奶粉,打出“滿300元減50元”的促銷牌。據悉,飛鶴飛帆幼兒奶粉二段900克裝,銷售價格從208元變為促銷價197元,三段900克裝也從198元變為促銷價188元。
一家國產奶粉企業內部人員告訴記者:“反壟斷調查這事一出來,就有人來問我:會不會對你們國產奶粉有利呀?其實從現在的情況來看調查導致洋奶粉集體降價,我們變得更被動了。這幾年無論在奶源,還是生產、檢測的設備和人員上,國內企業都投入非常大,成本壓力可想而知,但現在為了先保住市場,也不得不跟著降降價。”
小品牌或于短期內受益
上述資深人士表示,現在國產和進口奶粉差價約30元-50元,洋奶粉真的降價,那短期內會搶掉國產奶粉很多份額,如果國產奶粉也跟著降價,總體而言,對消費者就真的是利好。他認為,如果洋品牌和國產品牌都降價,真正受益的或許是新的、不知名的小品牌,因為這類品牌給到門店的利潤比較高,大品牌都降價了,門店更加沒錢賺,反而會拼命推動新品牌,奶粉有一半的量都是通過嬰童店來銷售,誰給的利潤多就推誰的品牌,小品牌反而會因此獲得更多機會,尤其是在二、三線城市和那些不太講究品牌的消費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