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政策催動養老棋局 兩大領域迎來春天
十部委近日發布的《關于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養老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下稱《意見》)明確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并就推進醫養融合發展、完善投融資政策、落實稅費優惠政策、加強人才保障、保障用地需求等作出了相關規定。
業內人士認為,政策持續發力養老服務業,兩大細分領域有望近水樓臺先得月。首先是以老年人為服務對象的康復護理市場發展空間廣闊,已經涉及醫院領域的上市公司或可提前布局;其次是以老年慢性病為監控和管理對象的智能化診療設備、可穿戴設備行業或迎來發展春天。
政策連續發力
《意見》提出,鼓勵民間資本在城鎮社區舉辦或運營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動中心等養老服務設施,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就餐、托養、助浴、健康、休閑和上門照護等服務,并協助做好老年人信息登記、身體狀況評估等工作。
在鼓勵民間資本參與機構養老服務方面,《意見》提出,支持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PPP(政府和民間資本合作)等模式建設或發展養老機構。鼓勵社會力量舉辦規模化、連鎖化的養老機構,鼓勵養老機構跨區聯合、資源共享,發展異地互動養老,推動形成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養老機構。
對于養老服務產業的發展,國務院已連續出臺多項政策。早在2013年9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當年10月,國務院又發布了《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文中再度重點提到發展養老服務產業;2014年1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加快健康醫療事業的發展,鼓勵養老健康消費。養老產業已成為資本市場的熱門話題。
業內人士認為,2013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突破2億人,以人均每年5000元的養老花費計算,每年將帶動上萬億規模的消費。政策上的支持會加速企業在養老產業上的布局,已經轉型民營醫院或養老地產的企業可以適時推出失能護理、養老金等專業化的服務。
護理市場可期
多位業內人士指出,在龐大的養老服務市場中,需求最為迫切的是細分領域當屬護理行業。目前我國的護理市場仍有巨大空間,已經涉水民營醫院的上市公司如復星醫藥、恒康醫療、國際醫學,或可借助醫院平臺切入康復護理領域。
“福利院的排隊入住和養老社區的低入住率告訴我們,在普通衣食住行需求之外,老年人對醫療、看護以及精細護理的需求將快速增長。”長江證券研究員劉俊認為,75歲以上人群對護理的需求是60-75歲人群的2倍,是普通人群的3倍,相較于其他養老需求的可選擇消費屬性,護理尤其是專業化的長期護理需求消費是剛性的,因此醫療護理領域是切入養老市場的不二選擇。
劉俊認為,國外不論是養老產業還是養老社區運營商,醫療護理均為初期專注發展的領域。因此,滿足養老需求的核心是解決醫療護理需要,機構養老能夠提供專業化標準化有公信力的醫療護理服務是拓展整個養老產業鏈條的基礎。
國內涉水養老產業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數,但切入到護理這一細分市場的還寥寥無幾。復星醫藥2014年9月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復星實業與美中互利完成股份置換及合并事宜;復星實業間接持有美中互利47.7%的權益。據悉,美中互利在中國創辦的和睦家醫療集團,是國內第一家按國際標準設立、診療技術領先的綜合性醫療機構。該機構已切入康復護理領域。
移動醫療有戲
也有上市公司從其他角度介入到養老產業。金陵飯店2013年初與美國知名養老機構諾濱遜國際管理公司合資成立專業養老服務公司——江蘇金陵諾濱遜老年養怡股份有限公司,引進國外先進養老管理技術標準。金陵飯店集團公司此前已決定在盱眙縣金陵天泉湖商務中心區打造一個配套設施齊全的大型養老社區,總規模約120萬平方米,第一期30萬平方米將于近期動工建設。
房地產企業扎堆“從醫”,以醫療服務為代表的房地產服務業或開啟一個嶄新時代。目前已有宜華地產、世榮兆業、華業地產將產業鏈延伸至投資醫療服務領域。有業內人士認為,一些“不差錢”的房企也有可能將養老地產或康復護理作為產業鏈延伸的戰略支點。
國泰君安預計,未來5年,各地養老產業園、養老社區將迅速興起,這些社區的興起將帶動掌上監護儀、一體式監護儀等醫療設備和輪椅、血壓計、血糖儀等家用醫療設備的需求。此外,鑒于多數老年人身患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以血壓計、血糖儀等家用醫療設備為代表的醫療器械,對老人監控身體狀況至關重要,同樣需求巨大。這將帶動可穿戴設備、移動醫療等個人健康管理服務的發展。
“以前的醫療器械銷售以醫院為主,隨著老齡化的發展,血糖儀、血壓計等簡單醫療器械在家庭的普及率會提升,需求可能進一步增長。”魚躍醫療的一位高管表示,下一個十年,醫療器械行業將向便攜化、智能化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移動互聯、穿戴式設備、大數據等新興技術與新商業模式的結合,傳統的醫療器械或被移動醫療、穿戴醫療、商業保險、大數據等新興技術顛覆,尤其是可穿戴設備將成為未來重點投資領域。
在海外市場,老年人慢性病管理的盈利模式已成型。據悉,美國WellDoc向糖尿病患者提供手機和云端的糖尿病管理平臺,“糖尿病管家系統”對現有藥物劑量、血糖波動情況、每餐碳水化合物攝入情況等數據進行分析后,將診斷建議發送給醫護人員,醫護人員可以根據情況調整患者的用藥選擇。
在國內,九安醫療也已經借助可穿戴設備滲入慢性病管理領域。公司董事長劉毅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九安醫療正與天津三潭醫院合作管理3000個糖尿病病人。糖尿病人每天都需要測量血糖濃度,但病人又不可能每天都往醫院跑。通過九安醫療的一款血糖儀,老年人在家就可以測量血糖濃度。血糖儀通過藍牙將測量結果傳到APP軟件上,APP軟件再回傳給醫院。這免去了老人往返于醫院坐車、排隊、掛號的麻煩。記者 戴小河
養老題材暗藏布局良機
作為人口大國,養老產業在中國的市場前景令人充滿遐想。昨日是羊年A股第二個交易日,隨著十部委聯合發布《關于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養老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養老概念再度成為備受青睞的投資熱門。
分析人士認為,應對養老問題已經上升至戰略高度,國家鼓勵大力發展養老產業。雖然A股上市公司主營業務中養老業務占比很小,但從養老產業未來發展趨勢看,養老產品、養老平臺、養老服務、軟件服務乃至通信信息等細分領域都將帶來投資機遇。短期而言,建議投資者關注中小盤股投資組合,重點跟蹤具備業績支撐以及養老布局方向明確的相關標的。
養老概念升溫
從月K線看,2014年5月以來WIND養老產業板塊已經累計收出9個陽線,累計漲幅達到62.76%,與滬綜指62.77%階段上漲相差無幾,這種與大盤行情相比肩的表現,讓不少投資者在談及板塊走勢時也大呼意外。事實上,自去年底牛市啟動以來,引領大盤和市場人氣的往往是以券商、交運、有色金屬為代表的權重藍籌板塊,相對而言中小市值板塊則因蹺蹺板效應而調整明顯。不過,結合養老指數歷史走勢,中小市值股票云集的養老板塊不僅未受到拖累,反而持續逆勢上揚,彰顯出投資者對養老行業的信心。
昨日,有政策“紅包”加身的養老概念不負眾望,全天上漲1.84%。在資金籌碼方面,昨日早盤即有大單涌入養老板塊,指數漲幅快速沖上1%,而午后有銀行股和有色金屬股大漲分流了部分資金及市場關注度,致使資金介入養老板塊步伐有所放慢,但尾盤隨著相關成分股受到投資者關注,指數重拾升勢,以2134.03點歷史高點報收。反觀大盤,盡管昨日上漲2.15%,但3298.36的收盤點位距前期高點3406.79仍有差距。分析人士認為,投資者對養老股的投資策略或許并非側重短線博弈,而是意圖穩扎穩打。
成分股方面,除樂普醫療、福瑞股份兩只股票出現下跌,正常交易的其余9只股票全部飄紅,金陵飯店和雙箭股份更分別錄得10.04%和9.66%漲幅,單日成交額也放量。分析人士認為,僅以時間點來看,當前市場正處于羊年春節過后的政策空窗期,一方面上述《意見》的出臺填補了空白,另一方面,鼓勵民間資本介入也將為投資者帶來更多獲益機會和可能。
三主線選個股
中國養老需求正在持續增加。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全國65歲以上人口比重為8.87%。按照每年860萬人的增長速度,到2050年老年人口將達到4.50億人,占全體人口的1/3。而據聯合國預測,1990-2020年中國老齡化平均速度為3.3%,老年人口占比將從6.1%上升至11.5%。業內人士認為,按照國家標準,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而目前我國養老產業還處于起步階段,未來發展空間巨大,正是投資的好時機。
分析人士表示,從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養老產業主要分為三個層次:第一是滿足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如居住、護理、醫療保健等;第二是升級需求,如醫療信息化、檢測跟蹤以及老年人的文化娛樂等;第三是衍生產業,如老年金融、老年人心理咨詢等。機構預計,到2030年,我國養老產業規模有望達到20億元以上,存在巨大的商機。
參考國際市場,伴隨養老產業興起最新發展的是護理產業,護理產業發展相對成熟后將再延伸到居住等其他產業。針對A股市場,分析人士建議從以下幾條主線把握養老產業爆發帶來的機遇:第一是醫療服務。數據顯示,老年人的醫療支出費用是其他人群的6-7倍,建議重點關注那些主營業務為高血壓、冠心病藥品的生產商以及醫療器械制造商;老年人日常消費方面關注保健品、乳業巨頭,以及成人尿布等特殊用品企業。第二是休閑娛樂。由于老年人身體條件限制,在旅游地點、方式和酒店的選擇上與年輕人不同,風格上更傾向于療養旅游、文化旅游等,相關旅游股具備投資價值。第三是隨著老人護理的專門化和正規化,信息技術服務等也有待開發,相關通信股值得關注。
長江證券認為,未來養老服務和醫療服務嵌入保險產品將是保險機構開拓養老市場的重要模式,通過保險產品+養老服務+醫療服務,保險機構將獲得在養老產業投資、運營以及產業并購重組領域內無可比擬的優勢。實習記者 葉濤
日本養老體系注重多元化
作為成熟的發達經濟體,日本的養老模式對我國具有參照意義。其養老模式在參照西方發達國家的同時,更注重本國孝敬老人的傳統,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以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和醫療保健為主要內容的多元化養老體系。
逐步完善養老體系
實際上,早在上世紀50年代日本就開始建設養老體系。該國1950年制定的《生活保護法》明確提出國家責任、無差別平等、最低保障等理念。據此,日本政府遍設養老院,重點救濟無依無靠的貧困老人。1958、1959年又相繼出臺《國民健康保險法》、《國民年金法》,確保養老和醫療實現全民覆蓋。經過這一系列的積累鋪墊,加之老齡化趨勢日益明顯,進入上世紀70年代,日本的養老產業開始興起。到了1988年,社會對養老機構的需求更加旺盛。為此,日本政府對社會福利及醫療事業團體法進行大幅修改,為民間興建或經營具有醫療、看護功能的福利設施提供低息,甚至無息貸款,并給予稅收優惠。
1994年,日本的老齡化率已經超過14%,正式迎來了所謂的老齡化社會。同年3月,日本老年社會福利展望懇談會發表《21世紀福利展望》,提出應建立“尊重老人意愿的以自立為目的的利用型體系”。同年12月,日本政府出臺影響很大的“新黃金計劃”,即新的《推進老年人保健福利10年戰略》。1999年12月,日本厚生省、大藏省、自治省又共同制定《今后5年老年人保健福利政策的方向》,被譽為是“黃金計劃21”。至此,日本的養老產業基本上蓬勃發展起來。進入21世紀之后,隨著日本老齡化日益嚴重,養老產業也隨之水漲船高,目前已成為日本的支柱產業之一。
提供多元化保障
日本養老體系最重要的特色就是根據其國情、根據人群進行細分,最終依照不同的需求提供多元化保障。日本提倡老年人和家人住在一起。老年人居住模式主要有兩代居住宅和養老院,兩代居住宅即日本在公共住宅里特別設計的適合于老少多代共居的大型居住單元,對廚、廁、門廳和居室分隔功能都作了相應考慮,對多代人生活方式和生活規律上的差異在室內空間上作了相應處理,方便了愿意和子女共同居住的老人。養老院則具體分為公立、低費和完全自費三種,老年人可根據自己各方面的條件和經濟情況進行選擇。
此外,日本應對老齡化高峰期到來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介護保險(即護理保險)政策。從2000年起,日本要求國民從40歲開始交納介護保險金,65歲以上需要護理或幫助的老人,及40歲以上未滿65歲的特定疾病需要護理者,可以享受保險。介護服務按要介護度分為7個等級,不同等級享受不同的保險金支持。日本介護保險政策的推行為老年人及其家庭解除了后顧之憂,使各類養老服務業形成產業鏈,老年產業有了新的發展空間。
業內人士評論稱,日本老年居住和服務設施分類詳細,全面覆蓋了各類人群的需求,養老模式也逐漸從醫院和機構養老向家庭式養老過渡。相關居住建筑包括各種層次的老人之家、租賃式的老人住宅以及銀發住宅等,服務設施則主要圍繞社區設置,如日托中心、短期入住設施、小規模多功能服務站、在宅介護支援中心、咨詢中心等。日本除了社會福利設施網絡較完善外,其最值得借鑒之處就是日本政府相關機構以及私人企業如積水社,均對老人居住的住宅設計花了相當工夫,設想其設備依老人體能變化而彈性改變,以及與子孫家庭合住時,住宅室內空間設備彈性適應。記者 張枕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