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如何建立產糧大縣利益補償機制問題,經濟日報記者日前專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農業經濟學博士程國強。程國強長期致力于農業與農村經濟理論與政策等問題的研究,主持過多項國家級課題。
記者:湖北監利等縣市所面臨的問題是否具有普遍意義?應該為產糧大縣建立什么樣的利益補償機制?
程國強:現階段,全國糧食生產大縣仍普遍面臨農業基礎薄弱、土地細碎化、勞動力弱質化、糧食生產兼業化副業化,以及科技推廣應用遲緩、社會化服務發展滯后等問題。多年來,產糧大縣基本上都是經濟小縣、財政窮縣。隨著國家支農項目資金投入越來越多,要求產糧縣配套的資金也越來越多,導致產糧越多、包袱越重、財政越窮,既不能有效提高農民種糧務農積極性,也影響到地方政府重農抓糧的積極性。
為逐步扭轉這一不利局面,必須從以下幾方面抓緊建立對糧食生產大縣的利益補償機制。一是持續強化糧食生產大縣的農業基礎,這是穩定發展糧食生產、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石。中央財政應進一步加大對產糧大縣農田水利、耕地質量、抗災減災等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要切實向糧食生產大縣傾斜,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二是持續加強糧食生產物質技術裝備,這是發展糧食生產的重要保障。進一步加大對糧食生產大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支持,將農機具購置補貼、農業裝備結構與農機服務,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與農技推廣有機結合。當前有很多農業科技,如工廠化育秧、機械化耕播防收、糧食烘干儲備,其適用對象并非是分散、小規模農戶。應將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有機結合,依托社會化服務組織等向規模農戶、家庭農場和普通農戶等生產主體提供技術推廣服務。
三是加大中央財政對糧食主產區一般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糧食生產大縣財政實力較弱,為逐步緩解產糧大縣財政困難,要持續增加產糧大縣財政獎勵和一般性財政轉移支付,調動地方政府重農抓糧的積極性。
四是試行銷區對產區的利益補償機制。目前糧食主產區承擔國家糧食安全任務較重、負擔沉重,而主銷區沒有直接承擔相應的糧食安全責任。可根據省與省之間的谷物調入量與調出量,按照一定補償標準,通過中央財政扣減或增加財政轉移支付,讓調入省對調出省給予經濟補償,由此進一步補償糧食生產大縣和調出大縣。這樣既讓主產區發展糧食生產有效益、得實惠、不吃虧,又能讓主銷區政府承擔更多國家糧食安全責任。
記者:為了促進糧食主產大縣發展糧食生產的積極性,多年來,國家一直致力于建立糧食主產區或者糧食生產大縣利益補償機制,目前實施情況如何?
程國強:為改善和增強糧食生產大縣財政狀況,調動糧食生產大縣重農抓糧的積極性,國家不斷加大對產糧大縣的獎勵力度,從2005年的55億元增加到2013年的320億元。與此同時,國家逐步取消糧食主產省的糧食風險基金配套,由中央財政全部負擔。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補償了糧食主產區的利益。據了解,目前部分主產區與部分主銷區建立了糧食產銷協作關系,但是,從實際情況看,糧食主銷區對主產區的利益補償機制尚未真正建立起來,原因比較復雜,但關鍵是責任不明確、相關要求沒有可操作性。
記者:建立糧食生產大縣利益補償機制,能解決糧食生產大縣面臨的“高產窮縣”困境嗎?目前,一些糧食生產大縣為了發展經濟,紛紛走上了不同的工業化道路。您怎么看待這種現象?
程國強:建立糧食生產大縣利益補償機制,不是解決產糧大縣財政問題的根本措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其財政困難。下一步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是,中央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農業補貼(如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等政策措施,可逐步取消地方政府資金配套,切實減輕糧食生產大縣對農業和糧食生產投資的財政負擔。在此基礎上,再由中央、糧食主銷區對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大縣進行利益補償,為糧食主產區營造一個相對寬松的財政環境。
作為糧食生產大縣,也要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如果就農業搞農業現代化,錢從哪里來?人往哪里去?大力推進工業化,通過產業發展和集聚,通過財力、物力、人力和技術的積累,才能實現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作為糧食生產大縣,一方面要依托自身優勢推進特色工業化,積極發展糧食深加工;另一方面中央可出臺一些支持政策,鼓勵企業到產糧大縣投資項目,在貸款、稅收、資金等方面給予支持,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當然,糧食生產大縣在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同時,必須確保糧食生產的健康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