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3月22日開始的歐洲之行于昨日結束,不少專家學者認為,習近平主席此次訪問在經濟領域收獲豐富,在中國、歐洲都面臨的新形勢下,這是中歐在經濟領域中一種新的互補,因而也會成為新的“雙贏”,這表明了中歐的全方位合作早已不是簡單的“互通有無”,而是進入了共同維護、提高自己在國際經濟政治體系中地位的新階段。
根據新華社報道統計,習近平此次歐洲行的經貿合作涉及農業、能源、金融、文化、核能、航空、城鎮化、汽車、節能環保、醫藥、經貿、科技、電信、教育等多領域。簽約項目橫跨第一、二、三產業。
●南方日報記者 謝夢 鄧圣耀 鐘嘯 實習生 姚小池
節能環保項目引關注
習近平主席在訪問德國期間,與德國總理默克爾共同發表《建立中德全方位戰略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并見證了涉及汽車、信息化、金融、節能環保等多個領域的中德雙邊合作文件的簽署。其中,節能環保項目引人關注。
作為此次簽約項目中涉及節能環保的項目,“中德資源再生基地”由揭陽市中德金屬集團、廣東省廣晟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和德國歐綠保集團三方共建,是落戶在廣東揭陽的中德金屬生態城的關鍵項目。
根據計劃,“中德資源再生基地”建成后,將成為中國首個具有完善能力的金屬、電子產品等再生回收中心,能完成報廢汽車處理、廢棄電子電器處理、廢棄有色金屬處置、廢紙處理、危害廢棄物品處理、第三代生活垃圾處理等多方面能力。
廣東國際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李永寧認為,再生資源、環保技術在歐洲尤其是在德國已經相當成熟,在水、廢物、空氣方面的資源再利用,生物化處理廢棄物方面德國擁有世界范圍內高端技術。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時期,此次合作項目的成功簽署,作為全國產業轉型升級先行者,廣東先行一步,充分起到示范效應,將引領全國產業向綠色可持續生產轉型。
積極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歐洲主要金融中心紛紛爭設人民幣離岸清算結算中心。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外交學教授王義桅認為,歐洲對人民幣國際化步伐的力推與我國金融改革相契合。歐洲推行人民幣國際化可以規避美元帶來的風險,我國企業也可借助這個機會走出去,增加在國際商業社會的話語權。
“歐洲主要國家看清美元打壓歐元的態勢,所以積極接觸中國,爭相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離岸中心。”王義桅談到,中國金融系統中,影子銀行有很多問題,倫敦的金融服務更有優勢,兩國彼此金融合作可以加強互補性。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說:“此次在金融方面取得的成效,最突出的是與英德簽約人民幣結算銀行,歐洲各地積極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梅新育認為,具體說來主要是在人民幣國際化方面有契合點,歐洲可望成為我們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據點。由于人民幣國際化和歐元都是挑戰美元的國際貨幣霸權,所以,要在發達國家成熟市場設立這樣的據點,不太容易。而這對于歐洲金融業也是個巨大機會,與當年歐洲美元市場和其它歐洲貨幣市場出現并發展有類似之處。
加大對創意產業領域的合作
據媒體報道,習近平主席在巴黎、柏林見證了幾個汽車項目的簽約儀式。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外交學教授王義桅談到,某種程度而言,這是中國開始關注汽車安全標準問題。歐美國家制定新的安全標準后對中國汽車出口形成了壓力。投資歐洲國家的汽車企業,簽約項目大單,不僅對中國汽車走出去有好處,還有安全標準制定方面的考慮。而且對我國汽車引進歐洲核心技術,改善產業鏈從低端到中高端的轉變,提高制造業競爭力也有利。
除此之外,習近平此次訪歐之行還推動了我國與歐洲各國之間的一系列合作,其中飛機制造、核電項目等高新工業技術方面的合作不僅體量大,而且明確體現出了深度合作的趨勢。誠如外界希望的那樣,“‘中國制造’正在與‘歐洲制造’緊密牽手”,未來這些項目對我國各領域的帶動效應必然將越來越強。
王義桅說,去年,有著“歐洲底特律”之稱的汽車制造業城英國伯明翰,也面臨傳統產業的轉型之痛。“如果不轉型,伯明翰恐怕也淪為第二個破產的底特律”。王義桅說,如今當地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吸引年輕人就業,成功實現轉型。創意產業在歐洲2020戰略里面被重點提及,歐洲一定會借中國訪問機會加大在創意產業領域的合作。
專家解析
中國社會科學院
歐洲研究所副所長江時學
中歐形成新的互補雙贏
中國正在加緊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歐盟正在實施“歐洲2020”戰略。中國的規劃與歐盟的戰略不盡相同,但也有許多相似之處。中歐完全可以在追求各自的發展目標時取長補短,相得益彰。
歐洲債務危機爆發后,中國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幫助。目前,歐洲債務危機基本得到解決,但經濟復蘇乏力。因此,在歐洲國家加快經濟復蘇的過程中,同樣需要中國的市場和資本。而中國在日益強大的過程中,也需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這是中歐之間一種新的互補、新的相互幫助,因而也會成為新的“雙贏”。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
梅新育研究員
簽約橫跨一二三產業
這次中歐簽約橫跨一二三產業,囊括資源(能源)、制造業、文化產業、金融幾大產業部門,表明了中歐的全方位合作,而且表明這種全方位合作早已不是簡單的“互通有無”,而是進入了共同維護、提高自己在國際經濟政治體系中地位的階段。
梅新育說,要振興歐洲經濟,對華經貿必不可少。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大陸已經成為世界經濟主要增長源,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占30%。由于世界經濟步入低增長時期,中國大陸的經濟增長率也在放慢,盡管如此,其增長率在全球大國之中仍然最高。一個規模居世界第二、增長率在全球大國中最高且相當穩定的市場,對于任何產業、任何企業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