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以來,隨著國際黃金價格暴跌,投資界又產生了一個新名詞:“中國大媽”。她們在橫掃黃金實物的同時,也大量購買與銀行掛鉤的黃金理財產品。
不過,想通過黃金理財產品分享這場“黃金盛宴”的“中國大媽”或許并不知道,購買這些產品其實是和銀行的一場對賭。
收益率被故意縮水
近日,家住水岸華庭的譚秀芳購買了一款“人民幣90天黃金掛鉤產品”
這是一款到期收益與倫敦現貨黃金掛鉤的結構性理財產品,起購金額5萬元人民幣(以美元計價),期限3個月。
理財經理告訴譚秀芳,她購買的這款理財產品要想獲得8%的預期最高收益,國際黃金價格得達到每盎司1413美元,否則收益率只有0.1%。
也就是說,譚秀芳投入10萬元,到期若國際黃金價格達到或超過每盎司1413美元,她就能賺8000元,否則只有100元。
“這款理財產品,其真正的最高收益遠不止8%,應該是10%、12%甚至15%。”中國注冊金融師何振省對記者說,很明顯,發售機構隱瞞了真正的收益水平。
設計有陷阱
為什么投資者的收益會“被縮水”?
“因為這類產品是保本型的,產品設計簡單,很容易讓發售機構吃虧。”何振省說,在承諾投資者保本的情況下,銀行只能拿投資者的一部分資金去購買產品期權,這樣可以降低風險,投資者的收益自然也受到“擠壓”
“相當于收你10元錢,可能只拿了5元去買這個產品的期權,剩下的5元用于其他渠道的投資。”銀行理財師吳建波說,一些銀行將投資的錢分投多個渠道,目的是鎖定自己的高額回報。在這個過程中,一般的投資者不會了解到自己資金的使用情況。
“預期最高收益最后可能變成一個誘餌,投資者投了很多錢,但并不清楚自己真正買了什么理財產品。”在何振省看來,單一性的掛鉤黃金理財產品都存在“高金價、低收益”的設計陷阱。
“如果目的在于分享黃金的高收益,最好直接去投資實物黃金。”東亞(中國)財富管理部陳柏軒認為,即使金價上漲,掛鉤黃金理財產品也不一定賺錢。
實現最高收益較難
那么,目前與黃金掛鉤的結構性理財產品收益如何?
據普益財富數據統計顯示,截至4月24日,今年國內商業銀行發行的黃金掛鉤類結構性產品的發行總量為58款。從預期收益率來看,外資銀行相對較高一些,這在很大程度上和外資銀行所發產品普遍期限在1年及以上有關。中資銀行所發產品大多集中在40天、90天和180天左右,收益率相對較低。
何振省表示,目前到期的黃金掛鉤結構性產品很多未能實現“最高預期收益率”,這和銀行的產品設計不無關系。
“普通個人投資者不要參與黃金期貨、結構性理財產品的投資。”中國黃金協會副會長張永濤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衍生品利用杠桿操作的模式和強行平倉的機制,很容易讓基礎知識不到位的個人投資者血本無歸,“老百姓對于搞不懂的東西千萬不要做,對于專家的分析也不能盲從。(重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