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鉤類”會放大風險
據了解,除另類理財產品外,一些外資銀行還面向國內的高端客戶發售一種與黃金、外匯、股票等投資標的相掛鉤的理財產品,通常由一個基礎產品嵌入金融衍生工具構成,標的物走勢的不確定性和衍生品運作是該類產品的兩大主要風險。
“這類產品通常以事先測算的概率為盈利依據,根據最好預期值向客戶進行宣傳。一旦市場出現意外波動,那么也容易發生一些小概率事件,導致投資者虧損。很多投資者只是看重了理財產品的高收益率,并沒有搞清楚掛鉤項目的風險,以至于日后出現了很大虧損并鬧上公堂。”劉建華說,外資銀行與客戶出現糾紛,大多都是因為這類產品引起的。由于這類理財產品設計復雜,而且在操作時采用杠桿模式,會放大風險系數,這也是該類產品面向高端客戶的重要原因。投資者在購買這類理財產品時,一定不能盲從,只有自身對掛鉤標的以及收益設計條款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判斷,才能獲得較為理想的收益。
-本質
銀行理財不是“龐氏騙局”
在經歷了最近幾年的極度繁榮之后,銀行理財產品所隱含的風險已開始引起了各界的注意。中行董事長肖鋼近日指出,目前銀行發行的“資金池”運作的理財產品,由于期限錯配,要用“發新償舊”來滿足到期兌付,本質上是“龐氏騙局”。銀行理財產品在中國是“影子銀行”的一種。
眾所周知,“龐氏騙局”的實質就是拆東墻補西墻、空手套白狼的一套騙人把戲。那么,將銀行理財產品看成一場騙局是否冤枉了銀行呢?
真相一:銀行理財產品確是“借新還舊”
國內知名金融專家宏皓表示,現在的銀行理財產品,名為理財,本質上仍是信貸的變種,很大程度上是信貸額度嚴厲管制的產物,資金最終用途很大一部分是流向中長期貸款。這類理財產品到期后,其還本資金來源于后續募集的資金。其實,現在的銀行理財產品就是發新債,還舊債。這樣的資金結構很可能會出現所謂的理財產品期限與中長期貸款期限錯配的問題,容易使產品陷入連環式陷阱。
真相二:資金循環正常,就不會出現兌付問題
“實際情況來看,銀行的理財產品還算穩健。”宏皓說,特別最近幾年,除了少數與股票等掛鉤的高風險理財產品出現過零收益或負收益,其他基本都能實現預期收益。只要經濟環境不發生重大變化,銀行能維持正常的理財產品銷售,資金循環正常,銀行就不會出現兌付的問題。“龐氏騙局”是“空手套白狼”,而理財產品是有對應的資產的。另外,短期理財產品其實就是變相的銀行“活期存款”。在銀行的日常運營中,活期存款一般占比在30%以上,超過1年的定期存款占比也較低,而中長期貸款比例整體在50%以上。所以理財產品的“龐氏騙局”說法不準確,此前也確實極少發生違約現象。
真相三:風險來自資產池的資產是否真實、優質
吉林大學商學院金融系教授丁志國告訴本報記者,目前的銀行理財產品主要是采取持續從投資者手中募集資金,然后再用這些資金投資于債券、票據等領域,將投資收益返還給投資者的方式。銀行理財是否屬于“龐氏騙局”,主要看銀行的資產池是否有真實的優質資產,產品預期收益率是否明顯高估。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銀行理財并不具有“龐氏騙局”的特征。“實際上,任何投資理財都是有風險的,銀行理財也不例外。”丁志國說。
宏皓表示,對于銀行所募集的資金,投資者并不知道去向,這些資金池成為一個巨大的“黑箱”。銀行在向百姓銷售理財產品時,不應誤導銷售,應讓客戶享有知情權,履行揭示風險的義務,告訴投資的用途,把可能遇到的風險向百姓講明白。而普通人在購買時不僅要首先考慮風險,還要弄清楚到底投向哪里。這和“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是一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