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行文獻檢索時,我發現西方漢學家雖然發表了有關中國古代夜明珠的論述,但他們本人,如沙畹、赫斯、伯希和、里德爾、李約瑟等,基本沒有做過深入的科學研究;1913年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孔茲曾做了一個實驗,他發現他太太的鉆石首飾在晚上偶爾發出磷光,知道這是鉆石經過白天暴曬、受到紫外線照射的結果,于是推論中國古代的夜明珠可能為發磷光的金剛石。但是,西方漢學家在過去一百多年里關于夜明珠的論述,都沒有從中國歷史文化出發,他們對于漢字“珠”和“夜明”的含義并不清晰,“珠”直接翻譯為“珠寶jewel”了,“夜明”直接翻譯為“夜里發光nocturnal luminescent”了,于是中文的“夜明珠”概念,到了西文的語境里,就蛻變成了“夜晚發光的寶石”。問題是,這種理解正確嗎?
什么叫做“珠”呢?或許,我們該回到孩童那里去尋找答案。當你讓小童從他的玩具里挑出能被稱為“珠子”的東西時,我想他是不會拿出乒乓球、皮球、排球、籃球的,而是會拿出彈珠、算盤珠、寶塔珠等作為答案。這說明,“珠子”的生活概念是直徑通常小于4厘米的、圓形的小球或近似圓形的多面體,這也是中文“珠”字的詞源本義。所以西方漢學家在語義未明的情形下對夜明珠所做出的猜測,出現了明顯的偏差。
同時我發現在中國四千年多年文明史中,出現的夜明珠記載不超過120顆,也就是說平均一個世紀(100年)不到3顆。假如夜明珠是螢石人工磨制出來的大石球,那第一次琢磨,肯定留下很多邊角料;而邊角料還可以第二次磨制石球,磨后第二次出現邊角料;如此繼續,可以無限制地磨制直徑越來越小的石球。而古人的夜明珠卻十分稀少,所以一定是天然的珠形。
另外,炎帝的“夜明珠”——“石璘之玉”其夜光是“浮而不滅”,隋侯之珠是“純白夜光”,秦始皇殉葬夜明珠在陵墓中可以“以代膏燭”,這些歷史記載都表明了古代的夜明珠的夜光特征是整夜有光、夜夜有光。像螢石之類礦物,需要先期吸收能量(暴曬、摩擦或者加熱)然后才能發出磷光,而且發光時間無法永久持續的,因此,礦物磷光是不可能滿足古人記述里的夜明珠的夜光特征的。
既然,夜明珠的夜光不可能是礦物磷光,那么符合邏輯的推論是,應該是一種異乎尋常的強烈反光和火彩。這需要一個前提,必須得有光源照射才行。也就是說,夜明珠是在普通光源照射下能強烈反光和出現火彩的寶珠!4000年前大禹在龍門山洞穴里獲贈的夜明珠閃閃發光,一定是對洞中火把光的反射;1928年孫殿英盜挖慈禧陵墓看到的夜明珠閃爍寶光,也一定是對墓中外來光源的強烈反射。自然界幾百種自然礦物中,什么礦物在自然狀態下反光和火彩(色散)最厲害呢?這無疑就是超級鉆石了。人們挑選超過一克拉的鉆石主要就是觀察鉆石的“火彩”,而孔子描述的魯國國寶“璠玙之玉”,你看“遠而望之,煥若也”,這不就是出火彩的感覺嗎?千百年來,超級大鉆的發現,都只能靠人類的偶然撿拾,一個世紀才能偶然發現3顆!即使在近代采礦業發展起來以后,中國在過去一百年中所發現的重量超過一百克拉的鉆石也不過四顆,因此大鉆的發現對古人來說更是可遇不可求了。
而在我2004年發表三篇關于夜明珠的學術論文后8年,人們竟然仍然把發磷光的螢石稱為“夜明珠”,這簡直是對夜明珠科學的褻瀆。螢石不過就是一種工業熔劑,幾塊錢一公斤而已,即使是會發磷光的螢石,一樣不值啥錢。
中國寶玉石協會原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