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攜手奔赴現代化的明天】創新“頭雁”,還看首都北京!
中關村論壇年會主會場 北京日報供圖
懷柔科學城大科學裝置高能同步輻射光源航拍圖 懷柔區委宣傳部供圖
3月27日,在中關村展示中心常設展上,人形機器人“天工”向參觀者招手示意。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攝
【攜手奔赴現代化的明天】
對于首都北京,不管是來過的還是沒有來過的,恐怕都能說出許許多多。但是,對于北京科技創新的實力,未必人人皆知。
你知道嗎?
北京,國家科技獎獲獎數量全國第一;
北京,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全國第一;
北京,獨角獸企業數量全國第一;
北京,綜合科技創新指數全國第一;
北京,中國城市新質生產力指數全國第一;
…………
全球知名學術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集團發布的“自然指數—科研城市”,北京連續8年排名全球第一!
仲春時節,伴著玉蘭幽香,沐著和煦暖陽,調研組穿行在春意盎然的古都。撲面而來的濃烈創新氛圍、強勁科研活力、豐碩成果轉化,讓我們從心底發出贊嘆:
創新“頭雁”,還看首都北京!
高度富集的人才資源,為博采眾長、創新創意提供了堅實基礎
站在橫跨中關村大街的天橋上,凝視著街兩旁恢宏挺立的大廈,已在此打拼20多年的中關村創業者程靜思緒翻涌。
這位北京郵電大學畢業的70后清晰記得,剛來這里時,盡管街兩旁的建筑仍簡陋,但這條享譽全國的“電子一條街”已涌動著創業的春潮。到處是討價還價的買家賣家;隨便走進一家店鋪,你可能就會碰到一個“身懷絕技”的攢機高手……
如今的中關村,那些簡陋的店鋪早已不復存在,“攢電腦的人”也早已不見蹤跡,遍布街區的,是芯片、量子、機器人、人工智能及來自全國的創新創業者!
從誕生我國第一家互聯網公司,到涌現2.97萬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115家獨角獸企業;從全國第一個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到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從北京西北端的一塊塊“飛地”,到連接成網的“一區十六園”……中關村,這顆強勁的心臟泵出的創新血液,已遍布北京每一片土地。
“嗖!”兩列飛馳的列車擦肩而過,留下一聲巨響,鐵軌都在震顫。
“時速500公里!”一旁的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孫振旭滿臉興奮地告訴調研組,他們正在進行試驗,根據錯車過程中的氣動數據,不斷調試高鐵的“身型”。
這一幕發生在懷柔科學城。這是世界規模最大、實驗速度最高的雙向運行高速列車動模型試驗平臺。試驗平臺儲藏室里,擺滿了用于測試的各式火車頭。
聊起這個平臺,孫振旭感慨萬千。以前,列車的氣動外形設計大多借助風洞實驗完成。“但列車的地面運行環境復雜,僅靠風洞無法模擬,必須讓列車真實地跑起來。”他說,有了這個試驗平臺,我國高鐵研發跑出了“加速度”。
“我國幾乎所有的高速列車,都是從這個平臺‘跑’出來的!”孫振旭話里透著自豪。
像這樣的重大科技設施平臺,僅懷柔科學城就有37個:比地球磁場高出60萬倍的強磁場,接近絕對零度的極低溫,把時間“切割”到只有1秒的一億億分之一的超快光場……北京已建成全國最大的科技基礎設施集群,擁有28%的全國重點實驗室。
“有了這些大裝置、大平臺支撐,北京產生的重大原創突破有望越來越多。”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主任張繼紅說。
扎著兩只辮子、頭戴粉嘟嘟的發卡……發布會上,一個可愛的“小丫頭”在屏幕里跟大家打著招呼。
“她叫‘通通’,是全球首個通用智能人。”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朱松純介紹,去年“通通”的認知能力還只相當于2~3歲的娃娃,現在已達到近6歲!
2020年,朱松純在北京大學西門附近選址創辦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為何選擇這里?用朱松純的話說,“在這兒溜達一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等高校院所盡收眼底!”
憑借此地高度富集的人工智能人才資源,朱松純很快就組建起了科研團隊。
90余所高校、1000多個科研院所,55萬余名科研人員、全國近一半的兩院院士……北京的人才資源得天獨厚。“就以高校院所最為密集的海淀區為例,聚集人工智能企業超1300家,備案大模型76款,占全國的1/4。”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楊奎說。
“回國創業10年了,我感覺一直置身于國際科技交流的‘前沿陣地’,隨時隨地都和世界‘鏈接’在一起!”北京華力必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北京新動力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李晟興奮地說。
李晟所從事的,是人工智能大模型和圖像技術研發。回國前,團隊還擔心在國內搞科研會不會“跟不上趟兒”,而在北京經歷的一切,徹底驅散了他們的顧慮——
“想獲取最新科創資訊,北京的國際展會、項目發布無處不在;想‘頭腦風暴’激發靈感,每天都有很多高端研討、前沿論壇敞開懷抱。置身其中,聽會、看展、會議中場休息,處處都能見到國際大咖,一聊,思路就打開了!”李晟告訴調研組。
從中關村論壇,到世界機器人大會、國際基礎科學大會;從高校學術對話,到科研機構項目研討、各類小型沙龍……在北京,大大小小的國際化科技交流活動,每天都有很多場。
“技術研討密度令人震撼!”在與調研組的交流中,國際科技園區與創新區域協會首席執行官艾巴·倫德感慨不已。她認為,北京創造了“全球創新力量匯聚、碰撞的絕佳契機,為創新思維的交流與拓展提供了寶貴的土壤”。
“北京深度融入全球創新網絡,鏈接全球的創新資源,你總能在某個場合、某個時候與別人一起碰撞出奇思妙想。”楊奎說。
精心鋪設的“高速通道”,讓成果轉化、走向市場擁有了全程支撐
回憶起這些年的創業經歷,北京是卓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景秀深有感觸:“科技成果從‘書架’到‘貨架’,要經歷許多個步驟。在北京,我們每一步都走得不孤單。”
說到印象最深的一次成果轉化,他指向桌上那臺看似普通的白色儀器。顯示屏上,實時監測的數據呈柱狀排開,動態更新。
“這是最新的空氣動力學粒徑譜儀,能滿足更高精度的氣溶膠顆粒檢測,價錢只有進口設備的一半。”張景秀說,“要是沒有北京的概念驗證支持計劃,這套設備想搞出來,估計得推后兩三年。”
“概念驗證,是為了解決科技成果轉化‘從1到10’的關鍵環節。”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科技成果轉化處處長閆穎介紹,“這個階段,成果的應用前景還不清晰,需要評估,前期投入也大。于是,我們結合實際需求推廣概念驗證,遴選一批有能力的企業承擔驗證項目,并提供一定的資金、政策支持。”
自2022年以來,北京面向高校院所持續征集、發布概念驗證項目,并聯合企業開展概念驗證工作。僅2022—2023年,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便支持76項高水平科技成果找到合意的概念驗證團隊。
在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做媒下,張景秀的團隊馬上找到了“對象”——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一個項目提供概念驗證。張景秀說:“到今年1月,這套儀器已經銷出去15套了,有大幾百萬塊的進賬!”
截至2024年年底,北京已累計支持建設26家概念驗證平臺,開展概念驗證項目300余項。
闖過了驗證這一關,要想科研成果快速走向市場,還需要鋪設“高速通道”。
十多年前,我國的大型低溫制冷裝備,全部依賴進口。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經過不懈努力,終于實現了液氫和液氦溫區低溫制冷技術的重大突破。可當所里進行成果轉化時,一堆現實問題接踵而至:經營團隊怎么組建?資金從哪里來?公司股權怎么設計?市場如何打開?……這些對純研發背景的科研人員來說,全都是難題。
就在此時,北京強力推出了“打造技術經理人隊伍”的舉措,一批“技術經理人”快速成長。時任中國科學院理化所產業策劃部部長的張彥奇就是其中一員。
“我和科研團隊一起,調研了行業將近一年,走了四五十家投資機構拉啟動資金,光商業計劃書就寫了七八個版本。”張彥奇回憶。
如今,張彥奇已成為北京中科富海低溫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而他團隊的年產值已達數億元,成長為領先行業的獨角獸企業。
“現在,全市已經有257家專門從事技術轉移的機構,越來越多人成為既懂技術、又懂市場的技術經理人,為科技成果轉化積極奔走。”中關村技術經理人協會秘書長楊曉非說。
“企業的上下樓就是產業的上下游,我們將從制造、應用、市場對接等各個環節為企業提供更大空間,打造高端應用場景,打通從試驗室到車間的‘最后一公里’!”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機器人和智能制造產業局局長蔡繼征說。
“3,2,1,脫鉤!”位于北京市順義區的試驗場,一聲令下,一個三腳架式的“大家伙”展開身姿,動作絲滑。
“火箭要想重復使用,必須裝上腿!它能在火箭回收過程中展開,讓火箭‘站得住’……”一聊起火箭,試驗負責人王銘剛就剎不住話頭。
這個“站得住”的家伙是我國自主研發的可重復使用火箭,今年將迎來首飛。它的“老家”,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
北京經開區,占地約95畝的“火箭大街”正在火熱建設中。
“預計今年年底就能完成施工,明年就能使用了!”蔡繼征指著不遠處說,“看這里!5層是火箭控制系統開發商,3層是衛星載荷制造商,1層是發射服務提供商……一棟樓就裝下了產業鏈上下游!”
中國第一枚成功發射的民營商業火箭、第一枚進入5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的民營商業火箭、第一顆手機直連衛星……中國商業航天的一項項第一,正從北京經開區沖向宇宙。
悉心培育的“雨林”生態,促科研精進、為全球創新提供了新范式
一路走,一路看,“創新北京”為何如此生機蓬勃?調研組發現,在這里,政府的角色不是指揮家,而是悉心的園丁。
北京市委黨校教授陸園園還記得2024年通過的《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中的許多亮點:“不僅單設一章聚焦‘創新人才’,特別強調要讓人才發揮最大價值,而且對收益分配機制、技術人員股權和分紅激勵等作出了具體規定。”
陸園園對條例給出這樣的評價:“有條例‘保駕護航’,科技創新的門會越開越大。”
政策的確定性,讓企業敢下“十年注”。
不久前,北京成立了總規模1000億元、存續期15年的政府投資基金,重點投向人工智能、醫藥健康、機器人和信息產業領域,給“硬科技”企業送去“及時雨”。
“只要是創新性強、符合北京市產業導向的項目,在關鍵成長期都會獲得穩定的資金支持。”北京市人工智能產業投資基金相關負責人劉丹妮說。
堅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投長期,北京市政府成立的8只投資基金,已經累計投出了140億元,帶動了社會資本投資約360億元。
“有了這些耐心資本的托舉,創新型企業就有更大概率穿越‘死亡谷’。”清華大學產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陳玲分析道,“北京的耐心資本力量正在增強,一批有耐心、重創新的資本成為高科技企業和科學家的長期伙伴。”
北京齊碳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之一胡庚就剛剛穿越“死亡谷”。他輕觸屏幕,一邊看著國產設備解析DNA序列一邊說:“種子輪融資即將耗盡時,是園區協調中關村協同創新基金讓我們拿到4000萬元‘救命錢’。”
他的創業故事充滿驚險:雖然順利拿到了前兩筆融資,但前沿技術研發的困難遠超預期,試錯的投入很大,現金流極度緊張。企業所在的中關村東升科技園緊急召開協調會,幫他獲得投資。園區負責人說:“不能讓硬科技企業倒在北京!”
如今,這款打破國外壟斷的設備正在做投產前的最后測試。未來,它將用在畜牧養殖業,可以一次性檢測上千種病原。
北京歷正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雷嘉賓很珍視辦公室里的幾只沙發。
“6年前,我們剛起步,園區免費提供了3個工位,減免了半年租金,會議室、打印機等設施也無償使用。”后來,團隊壯大到300人,園區辦公人員主動搬進施工臨建房,把辦公室讓了出來。
雷嘉賓手撫沙發:“這沙發是園區留給我們的,這就是北京創新生態的溫度!他們打包出去,我們拎包入住,把這么好的環境讓給我們,我們哪有理由不好好干?”
“用法治之墻擋住寒流,用改革的剪刀修去枯枝,再用服務的甘露澆灌幼苗。”陳玲說,北京正在培育創新的“雨林”生態。
置身雁棲湖畔,身后的長城巍然屹立,眼前的懷柔科學城,塔吊拼接起大科學裝置的“拼圖”……在這幅圖景里,本土與全球、基礎研究與應用轉化的界限,在北京的晴空下正悄然消融……
這種融合的“魔力”,讓陳玲看到更宏大的圖景:“北京,正為全球提供創新突圍的新范式!”
(作者:北京日報、光明日報聯合調研組 調研組成員:北京日報記者趙瑩瑩、孫奇茹,本報記者詹媛、董城、張景華、陳海波、賈月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