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4月3日電 (記者杜燕飛)能源行業信用體系建設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日前舉行的2025年電力行業信用體系建設工作會上,與會嘉賓表示,要通過數字化賦能,深化信用體系建設,完善覆蓋電力全產業鏈的信用服務體系,構建信用電力生態,優化電力營商環境,促進電力行業高質量發展。
當前,我國信用評價指標體系不斷完善,信用電力平臺服務水平大幅提升,信用文化建設持續推進。中電聯數據顯示,2024年,建立了覆蓋40萬家電力企業的信用信息平臺,數據庫超4億條記錄,實現了信用信息的采集、動態更新和智能分析,實時監測6.9萬余家電力企業的“信用電力指數”,范圍覆蓋31個省份。截至2024年底,共完成4086家企業信用評價,評價結果應用于招投標、電力市場交易、融資貸款等領域,提升了經營主體的誠信意識和履約能力。
“當前,電力行業仍存在著信用信息共享機制尚未完全貫通、信用評價結果應用不足、信用風險預警與聯合懲戒力度有待加強等難點。”中電聯常務副理事長楊昆表示,要加快構建全國統一的電力市場信用信息共享機制,實現數據實時歸集與標準化管理;強化信用等級在電力市場準入、招投標等領域應用,創新“信用+融資”模式,拓展國際商務信用認證;運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打造數字信用生態,提升“信用電力指數”精準性與科學性;建立健全動態信用獎懲機制,對失信主體實施嚴格禁入措施;加強行業信用文化培育,提升信用管理人才素質;探索建立“信用、合規、風險、內控”四位一體管理體系,推動形成守信經營的行業新風尚。
國家能源局電力業務資質管理中心副主任陳靜建議,研究制定行動方案、全國統一電力市場信用評價制度及應用措施,研究能源企業信用工作監測評價指標體系;鞏固電力業務許可、承裝(修、試)電力設施許可信用監管常態化長效化,推動信用手段應用領域,拓展信用應用的廣度和深度;做好信用信息歸集,推進政府部門與企業、協會等相關單位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確保數據準確、及時、全面;繼續編發信用年度、專項分析報告,預警信用風險,做好信用風險預警精準性和有效性的提升。
“2025年,電力行業要完善電力征信產品服務體系,推進數字化技術與信用工作相融合創新發展,開展電力行業數智化招采工作,借助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為電力企業招投標、供應商與電力用戶分級分類管理等環節賦能;整合電力企業融資需求和金融產品,形成以信用為基礎的電力供應鏈金融新模式,為中小微企業提供便利的融資渠道。”中電聯專職副理事長于崇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