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4月3日電 (歐陽易佳)隨著天氣轉暖,“三北”工程攻堅戰新建續建項目陸續開工。記者從國家林草局了解到,今年以來,“三北”工程攻堅戰繼續推廣以路治沙、以工代賑、先建后補等治沙新模式,注重治理機制、治理模式創新。目前,“三北”工程攻堅戰三大標志性戰役進展順利。
日前,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黨宏忠接受采訪時表示,“三北”六期工程實施以來,工程建設已由過去的單一要素治理,升級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系統治理。防護林建設也走向提質、增效、穩定的新車道。
黨宏忠介紹,1978年,我國啟動“三北”工程之初,建設防護林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保護農田。防護林主要包括固沙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草牧場防護林等不同類型。其中,建設草牧場防護林有利于促進和保障草場、牧場的生產力穩定性,實現草場永續利用。
“在干旱半干旱區建設一定數量的防護林,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黨宏忠說,“我們要堅持適地適樹‘以水定綠’,采用低覆蓋度的造林方法。實踐表明,選擇檸條、沙柳等節水型鄉土樹種,構建低覆蓋度固沙林,可使單位土地面積總蒸散量降23%,同時提升降水入滲率18%,生動詮釋了‘以水定綠’與‘以綠調水’的辯證統一。”
往期鏈接:
專家:近自然恢復不能“靠天吃飯”